那些出国以后才知道的事
查看话题 >在德国大学工作的一二三事(2)
(终于从草稿箱翻出来一年前的旧文继续写了……前文戳这里)
之前一篇大概写了下德国的Chair制度,本来这篇是想先写faculty部分,这样各种逻辑比较通顺。但是感觉友邻留言/私信都是对博后和chair制度更感兴趣。想想自己的坑品以及豆瓣的抽风频率,就还是先写博后部分吧。
我觉得有一位友邻指出得很对,了解chair制度,对于在德语区之外读了文科/或者不做lab的理工科(比如数学统计),而考虑来德语区做博后的友邻特别重要。如果本身就读的是以lab为单位的专业,导师又比较一言堂的话,就算不在德语区也对这种(虽然不叫chair但是实际很类似的)制度不算太陌生。但是文科或者数学统计这种理工科就不一样了,因为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北美制度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的,换导师也比较容易——前一两年授课期间常常没有固定的导师,只有个大致意向,后来确定了兴趣方向之后才会选定导师。即使在高年级,只要导师性格不太奇葩,也是可以再换的——我还听说过跟要求严格的大牛导师做高大上的题目做了七八年,终于坚持不下去,换了个心慈手软的年轻教授一年火速毕业去业界的。如果习惯了这种环境,突然换到一个很不一样的制度,可能会很困惑。
但是也因为这些专业不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北美的博后职位是相对很少的,因为北美的大部分博后都是教授雇来帮自己干活的。这样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AP工作,很多人就被迫退出学术圈去业界工作了 —— 这也未必是坏事,避免了很多人在这条无望的道路上浪费太多时间,实际上,德国几年前推出的一项新规定,规定做博后不能超过六年(据说最近又有提案要改成最多三年了),就是出于这个想法。但大家并不怎么领情,宁愿保留自己一条路走到黑的权利,对这新规定怨声载道。
而在德语区这些专业则有相对较多的博后空缺,因为德语区的传统上,是没有AP这个阶段的(W1是个2002年才设立的新职位),所以博后取代了AP,成为大部分人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之所以说是大部分人,是因为有些神人是不需要走这种寻常路的,比如前两年拿了菲尔茨奖Peter Scholze,就是一毕业就拿到了波恩大学的W3(full professor)职位。听参与了当年评审他教授资格的人说,当年他的推荐信是由数学界一位泰斗级人物写的,上面只有一句话,“这人是个天才,任何职位收到他的申请都应该感到幸运”。于是虽然大部分评审委员会里的人都没看懂他写的是什么还是果断把W3直接发给他了,果然没有后悔……
但是我想这种牛人,也不会有空来看这篇日志,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了……
对没有这么神的凡人来说,如果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职又想留在学术圈,其实德语区的博后还是挺值得考虑的。首先是因为机会多,其次是美国或者亚洲毕业的国人直接申请欧洲大学的教席会比较难,一大原因是除了一些顶级的很国际化的学校外,很多会顾虑你愿不愿意搬来欧洲长住,不想冒这个风险。在欧洲大陆做过一个博后再申请教席就基本打消了这个顾虑。
上一篇说按我的分类,德国大学的博后可以按资金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学校雇佣,一类是被第三方(比如grant money) 雇佣。后者又可以分为被教授的grant雇(就是教授申请到了基金,用基金给自己雇一个博后),和自己申了grant挂靠在某个德国教授名下。
学校雇佣就是由学校出钱设立的职位,在旧制度下是分给各个chair,近年来有些德国学校做了不少改变,但基本上来说只是把faculty职位独立出去了,只有很少的系基本上做到了把博后职位直接挂靠在系的层面,大部分仍然是挂靠在某个教授名下。这种职位根据是不是有所谓的"civil servant satus"又可以分为两类,有的归入公务员体制下,享受公务员福利,没有的则算一般雇员(employee)。前者的正式名称是“Akademischer Rat”,工资和职能都略高于一般的postdoc,约等于旧chair制度下的AP——如果你看德语区的CV,写在2002年之前在德国做AP的话,多半就是指的就是这种Akademischer Rat。后来增加了W1职位后,有些学校还保留着这种职位,跟一般postdoc比的好处是工资(指net salary)和养老金都比较高,而且可以享受私立保险。后者更常见一些,工资相对低一些(这种工资scale一般是TV13,只是根据工作经验step不同,具体数目可以在网上查到),不能享受私立保险。学校雇佣的postdoc一般都有硬性教学要求,有些还不低。
第三方funding雇佣的postdoc只能是雇员身份,在工资上跟学校雇佣的雇员身份的postdoc对等,但是没有硬性的教学要求——不过很多时候教授也会要求自己雇的postdoc或正式或非正式得教一些课,如果很介意的话建议签contract前问清楚。如果是自己申grant挂靠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可能也会被问能不能帮系里教课但是至少理论上有拒绝权力)。
除了教学要求的区别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别是学校的postdoc职位严格遵从“最多六年” 的限制,但是第三方funding的职位有时候可以绕过这一限制。
除了自己自带grant的,其他种类的博后在德语区体系下都非常非常非常depend on挂靠的教授。有可能的话建议一定要在接受offer前做个基本的背景调查。不过知易行难,尤其是碰上比较toxic但是很active的大牛PI,即使问到知情人士也很难得到真实信息,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靠自己多斟酌了。
感觉选择自己申postdoc grant再找学校挂靠这种途径的国人比较少,欧洲人多一些。我没申过,具体不了解,但是根据道听途说,好像机会还是蛮多的,比较有名的有玛丽·居里奖学金,DFG(German Science Foundation)的奖学金, 还有可能大家更熟悉一些的洪堡奖学金,有些学校还有自己专属的比较小规模的奖学金,有兴趣可以上网查一下。大致途径就是自己写proposal,然后联系学校/教授询问如果申请成功能不能挂靠,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只需要对方提供office或者lab设备之类的。如果对方同意的话就可以作为host institution列在grant proposal里提交申请,拿到grant的话就可以去了。
这种优点就是自由度比较高,万一碰见奇葩老板影响也比较小,缺点就是写proposal比较花时间,proposal是否能被接受的不确定性也比较高,而且有些funding比较充足的教授并不是很乐意接受这种postdoc。愿意接受的教授处理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完全跟自己的postdoc一样对待平等分配资源,有些就放任自流自生自灭了。总之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可能的话尽量提前了解一下host再决定。
一年前的旧坑,不太记得当时都有什么想写的了。有想讨论的问题欢迎留言。
(未完待续)
相关豆列:旅居德国这些年
-
luvrsfil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11 04:51:22
-
Emm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1-02 18:10:30
-
喵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0-05 12:47:45
-
magmamonso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9-07 17:57:58
-
Versöhnu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9-06 00:35:17
-
商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9-05 0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