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笔记35 | 弗朗西斯·培根毁掉的作品更多

我把这个节点放在1945年,这个阶段没什么作品,但非常重要,培根在挣扎中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遇到卢西安也是重要的事件。我们可以认为培根的艺术生涯真正开始于1934年,在他画出了《基督受难》以后,作品展出就卖掉了,培根坦率说明灵感来自毕加索1903年左右的作品。《当代艺术》特意登载了培根和毕加索的画,同时暗示:英国首屈一指的毕加索弟子在这。
1934年培根自己办了一场画展,但很不成功,培根就销毁了所有作品,即便是藏家想买的作品也销毁了,后来培根后悔了。1936-1944年培根没有作品存世,他一直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度过,甚至要放弃绘画,毁掉作品是很难的,尤其这么彻底,培根毁掉的作品应该比他存世的作品还要多,卢西安也是如此,但没有那么多。1934年,培根遇到了卢西安 弗洛伊德,当时的卢西安已经小有名气,他们的见面还是源自萨瑟兰,年轻的卢西安去他家做客,问了一个“少不经事”的问题:您觉得谁是英格兰最伟大的画家?后来卢西安还认为自己有失分寸。然而本来很有威望的萨瑟兰却说:一个你没听过的人,他就像是维亚尔和毕加索的合体。他从未办过展览,却拥有极不平凡的人生。就算画了,他通常也会毁掉。”他的名字是弗朗西斯·培根。弗洛伊德觉得这段描述太有趣了,于是立刻着手安排,想要见一见这名神秘男子。(来自《与艺术对话》)后来他们开始了几十年的友谊。
这个时期,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一幅画,但非常重要:《风景里的人物》描绘的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人物的局部--一条腿、一只胳膊,还有西服领子--其他全都消失在黑色的虚空之中,只剩下空荡荡的西装若隐若现。这幅画参照的是埃里克·霍尔的一张照片,拍摄地点是海德公园。不过,背景显然被艺术家改成了非洲的灌木丛。人物(更确切地说是空荡荡的衣服)边上是机关枪。培根对评论家戴维·希尔维斯特解释说,他在灵光乍现下用画室中的元素表现了画中衣服的质感:实际上,我并没有用很多颜料来画西装,只是薄涂了一层极淡的灰色,然后再在上面撒上些许地板上的灰尘……我想:呃,怎么画出法兰绒西装那种毛茸茸的质感呢? 然后,我灵光乍现--不如加点灰尘。你看,这多像上好的灰色法兰绒西装啊!(来自《与艺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