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留学生和他们的东亚父母
叶子对于读博一年后又换学校这件事比较淡然,我猜和她因为留学遭遇的首个冲击相关。她去年初拿到offer后就开始找房子和舍友,在新生群里认识了个姑娘,也是博士生。沟通间感觉对方蛮好相处的,叶子就很快签了二室一厅的租房合同。然而去年夏天,临行之际,我又看到叶子找舍友的消息。后来我和叶子熟了起来,她愤愤地讲起这件事,“前舍友”被爸妈扣了护照和身份证,没法办签证,僵持不过父母,就没有来读博。
那位前舍友和我来自同一个小地方,地方文化是安土重迁。她父母觉得美国危险,死活不让她来,她哭过闹过,但还是拗不过,后来就选择去硕士所在学校,一个普通211读博。热搜里被母亲撕了录取通知书的重庆姑娘尚且可以联系学校,但是这个前舍友没有护照,就算去找博士学校也没用,而且美国人开再大脑洞估计也很难理解这件事。
说下个故事就好像在继续地域偏见了,但是确实和地方有关。我的福建朋友最终顺利来读博了,家里虽然是反对意见,但是总不能改变她的选择。虽然她父母被身边人问起女儿,会用她仿佛要去缅甸打工的语气说,唉,去美国继续上学。她父母忧心的不是美国的安全性,而是她这一走,什么时候能结婚生子。如今父母和她打电话,催婚是永恒的主题。虽然这些话讲的非常无力,毕竟我们这个小地方,人口不过15万,中国人估计一千多,中国男性也就几百吧,再扒拉掉有对象的、不适龄的,选择范围实在有限。什么,找个非中国人?那回家估计是血雨腥风了。
有些家长在催婚这件事上相当有行动力,太平洋都不能阻隔。另一个朋友最近在繁忙的课程、助教和研究工作中,被家里介绍对象,推了一个她家乡男生的微信。俩人不得不在微信上互换了照片,客套地自我介绍。她坦诚地讲自己人在国外,学业繁忙,四五年内回不去。对方也说,唉,家里要求的。
有时候也能理解,多数父母不了解博士生活,更不清楚留学,和子女对话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讲找对象这种没有门槛的话题。毕竟,如果讲别的,可能就是尬聊。我那个福建朋友,最近被父母气到了。她周内上课、做实验,父母说,呀,你应该多出去玩玩。她周六参加学校的活动,出去郊游,分享照片给父母,得到的回应是“今天没有学习吗?”
东亚毕竟三国(准确讲是五国,但是朝鲜和蒙古的留学生我至今没见过),然而日本留学生,尤其是博士生极少,所以讲讲知道的韩国同学。认识的韩国姑娘长于首尔,见惯了城市繁华,所以我们这个小城对她来说就是村里。不少韩国同学都是上完课立马回国,但是她硬生生在这里待了一年并且短期内没有回国计划。因为妈妈是全职主妇,她又是独生女,从小得到了极多关注,倍感压力。她的感觉是,自己就像是妈妈工作绩效的体现,所以衣食住行和学业,无一不被提点操心,索性以留学为借口少回家。
我家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父母几乎不参与我的人生选择,家里有另一个伴在左右的小孩,我和父母双方都养成了不太交流的习惯。以前在国内,寒暑假回去,一起生活,完全可以父/母慈子孝地互动。现在回家的频次断崖式下降,我日常和父母处于失联状态[狗头]。当然我们都对此没啥意见,我爸妈没觉得我不孝,我没觉得我爸妈不关心我,我们的关系大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当然也有不少和谐有爱的东亚家庭关系,只不过到海外留学读博这个群体,踩了大龄无业(不挣钱)、远离家乡、(单身)无子等几个东亚父母的雷区,难免是矛盾集中之处。加上大概率父母没有类似的经验,所以蛮难同频对话。论纠葛之深刻、情感之复杂,东亚父母和他们的子女的关系大概可以无出其右了。
秦革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听与说:站在东西方社会规范之间 (23人喜欢)
- 我不是大女主,在越过山丘之前 (29人喜欢)
- 美国大四学生的“求职季” (22人喜欢)
- 心理咨询等候室:我们不说话 (15人喜欢)
- 暴雨倾盆,覆巢之下 (25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