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城市边缘的孩子,99公益日,如何挑选你愿意捐赠的机构,回到流动儿童议题本身。这不是一个弱势或边缘群体独自面临的难题,无论收入或社会地位高低,你都可能在某一刻受限于户籍和升学制度。
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已经开始,如果你准备拿出100块钱,你会纠结捐给谁吗?我们希望这篇推送可以帮你找到一点答案。

99公益日迎来第9年:全民共创升级、首创跨平台配捐、用户配捐不设限
编注:9月7日首日,配捐10点开始,11点左右结束,参与配捐的伙伴可以在9月8日或者9日早上10点开始行动。
打开一份“儿童服务地图”的链接,密密麻麻的蓝点出现在全国地图上。只需几秒钟你就能看出其中的规律,大部分蓝点位于东部沿海的几个主要经济带,还有很多分布在重庆、西安、兰州、贵阳、西宁、长沙、郑州、乌鲁木齐等内陆的大城市。

地图地址:https://www.ldmap.net/map.html?id=45a2957c-de90-488f-b84f-82ad310c55fd#
地图介绍说,每个蓝点是那些位于“城市边缘”的儿童服务中心,提供包括课后托管、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服务。这是过去三十年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微小注脚。
“城市边缘”有两层含义。大量劳动者离开家乡去到另一座城市打工,陆续兴起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接纳了他们。居住选择也反映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必须独自应对公共服务的短缺和排斥。
这其中有一个格外需要关注的群体,流动儿童。
多年来,关于阶层固化的担忧从未停止,而资源限制确实在无形中制约了孩子们的发展空间。同是这三十年,一批儿童服务机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根发芽,尝试填补公共服务的漏洞,陪伴孩子们成长。“儿童服务地图”不完全收录的192个蓝点是他们的代表。
这些草根机构需要你的支持
两天前佳羽找到我,希望以旁观者的视角写这篇推送,避免公益机构自说自话。佳羽说,这两年筹款越来越难,很多一线流动儿童服务机构都在生存线上挣扎,服务能力也随之收缩。他临时起意,想汇总推送一些机构的筹款信息,供读者选择。
筹款难其实长期困扰着国内的公益机构。从筹款结构看,国内的公益机构比较依赖政府、企业、大型公募基金会的项目和捐赠,在经济不景气之时,这笔钱收缩明显。另一边,来自公众的捐款虽然不多,但对草根公益机构愈发重要。特别是经历了新冠三年后,很多人还保持着捐赠公益项目的热情。
这中间有一个难以忽视的悖论。今年的99公益日首日,只用了一个小时,腾讯基金会的1亿元就全部完成配捐,截至北京时间2023年9月7日14:11:25,99公益日捐赠总额已经达到了1,567,070,242。筹款力度似乎正在向疫情前恢复,一线草根机构的筹款好像还是不明朗。一线草根机构就像毛细血管,提供的是在地且具体的儿童服务,但在海量的网络筹款信息中,他们又很难与“明星项目”竞争,吸引外界关注。

我从五年前开始报道国内的公益慈善行业,每年99公益日前后都会听到几方的担忧。公益日的主办方给出了可观的配捐比例,但草根机构机构投入的心力与人力却不一定能得到同等的回报,积极性逐年降低。另一边,公众面对海量筹款信息也会犯难,我要捐赠的机构靠谱吗?我的钱会不会打水漂?
这些疑问很重要。所以我们收集了十几家从事流动儿童服务机构以及筹款页面。收集到的筹款信息可能不全,但这些机构都是长期在一线服务,覆盖早教、阅读、陪伴、性教育、兴趣教育等各个帮助流动儿童发展的项目,他们能力与态度都得到业内和服务对象的认可。
我们也期待您可以长期关注公益行业,如果您感兴趣,捐款之余还可以参与更多。比如,您可以查看捐赠机构的年报与定期反馈,陪伴、支持并监督机构的成长。
回到流动儿童议题本身。这不是一个弱势或边缘群体独自面临的难题,无论收入或社会地位高低,你都可能在某一刻受限于户籍和升学制度。虽然近些年来一些地区有所改善,但限制仍然广泛存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有的甚至还在倒退。很多时候,亲子分离亦或夫妻分离都是流动人口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难关,也是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独特挑战,这些都需要一线草根机构长期关注。
面对庞大、复杂、持久的社会问题,任谁都会有感到无力的时候,这能起到作用?这真的能帮助和影响到谁吗?
但行动本身就是意义。
如果你感兴趣,在以下推荐的机构的主页中,能看到更多行动的故事:
1. 深圳六色石亲子园
六色石阅读馆是一家专门服务于0-12岁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创新机构,由3位有着丰富的城中村儿童服务经验的伙伴共同创立,一起营造城中村儿童阅读环境,同时组织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全人教育的培养。亲子园是六色石在活力未来支持下,为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儿童和家长开展的亲子早教服务,亲子园不是六色石的全部,而是今年99期间六色石在乐捐平台上可以进行筹款的唯一项目。
处在初创阶段的六色石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你的捐赠支持不仅是支持她们当下的亲子早教服务,也是在支持这个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2、深圳半枝莲亲子园
深圳半枝莲一直在努力为社区、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多元的、稳定的服务和支持,并且在工作中持续推动对环保、性健康、性别平等议题的讨论和对正向价值的倡导。
2022年深圳半枝莲一共开设了114场活动,其中: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有8场,以性教育为主题的有15场,以性别平等为主题的有12场。我们还鼓励多元参与,组织了53场由志愿者主导议题、深度参与的活动。
跟六色石的情况类似,在活力未来支持下开展的亲子园仅仅是深圳半枝莲的一部分工作,却是她们今年99期间在乐捐平台上可以进行筹款的唯一项目,因此支持半枝莲的亲子园项目,不仅仅会支持到半枝莲开展的亲子早教服务,也会同样支持到这个微小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3、广天社区服务与研究中心
广天社区服务与研究中心(简称“广天”)专注于做来穗人员聚居地的社区服务与研究,开展来穗人员社区活动,连接社会资源,协助其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致力于打造落脚社区。
广天目前开设的社区服务有常规性服务和特色服务。
常规服务:社区图书馆、社区电影院、其他活动(节假日活动、兴趣活动小组、线上社群运营)。
特色服务:爱芽亲子园、儿童故事会、家长性教育课堂、家庭经验工作坊、社区厨房等。
广州广天社区新家园是广州市凌塘村里唯一一处为流动儿童们提供服务的公共空间。今年,广天希望能在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期间为“流动儿童的新家园”项目筹款,为流动儿童筹集2484小时(一年)的支持陪伴,支持新家园的运营。
25元就能为孩子们筹到一小时的陪伴时间。

4. 广州微光文化活动中心
为了让更多流动儿童在安全友好的环境下快乐成长,2021年,在干禾社区基金会的支持下,微光文化活动策划中心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沙浦社区开辟了“小禾的家"社区空间。空间配备大量符合儿童需求的书籍以及玩具,通过提供日常陪伴、作业辅导等基础服务,开展电影放映会、儿童音乐会、儿童兴趣班等丰富活动,为社区儿童提供公共空间与服务,以社区教育补充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与机会不足的困境。
微光提供了一个供小朋友学习交友的公共空间,曾有妈妈笑言:“自从你们的图书室开了之后,我孩子的衣服都干净了许多"。

5、广州市黄埔区比邻公益服务中心
在广州,永和开发区以制造业闻名,本田的核心研发机构在这里,汽车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在这里,食品厂在这里,化工厂也在这里。产业工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他们是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九,是流动人口,他们的孩子——0至12岁的流动儿童有近7000人。服务于流动儿童和工友的比邻公益学堂(以下简称为比邻)扎根永和六年,运营着比邻公益图书馆和知了儿童乐园两个公共空间,守护着7000位孩子的童年。
广州市黄埔区比邻公益服务中心(简称“比邻”)是一家为流动儿童和家庭服务的公益机构,于2014年在广州市黄埔区民政局注册成立。比邻希望通过开展社区学堂、公益图书室、社区活动,提升工友个人能力,丰富工友精神生活,让每一个流动家庭都能在城市有尊严地生活。
2022年,比邻公益学堂共有5000+册图书外借,活动空间服务15600+人次,举办60+场儿童故事会、50+场儿童电影、40场儿童足球小组训练、20+场技能培训课程,共计约1500+名儿童受益,累计参与人次9000+,如果您认可比邻在做的事情,期待您的支持.

6、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
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扎根广州市天河区小洲村的教育公益机构。致力于与社区多方共同营造儿童友好环境,为流动儿童提供素养教育和个案深度支持,滋养孩子生长出内心充盈的内在力量。
“我们在小洲村里开展工作,也在这里生活。我们看见:有的孩子背着书包穿着校服在小卖部门口打游戏;4岁的姐姐带着3岁的弟弟穿梭在握手楼之间;也有孩子在祠堂门口,眨眼就结识了好多朋友。
我们也希望这个城中村里有更多儿童友好的大人,一起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当我们谈儿童友好,我们希望孩子和大人都能被理解、看见和友好对待。在家里,大人和孩子有平等的互动、对话;在村子里,孩子们不会被大呼小叫和赶跑,而有更多大人愿意,和孩子搭上几句话,支持他们在生活中探索。大人和孩子,一起去做更多「友好」的行为和行动,为彼此的生命创造滋养的关系。”

7、广州市微笑公益服务中心
广州市微笑公益服务中心成立于2014年,2020年1月22日正式注册,致力于在广州市城中村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提供公益阅读资源的支持,包括社区阅读空间的建设、优质童书的免费借阅、儿童及成人常态化阅读活动陪伴、阅读推广志愿者的培养等,以弥补公共文化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目前已构建起社区、学校、家庭联动的区域立体阅读推广模式:以天河与黄埔为两个稳定的区域阅读推广中心,以微笑图书馆、书香校园阅读班级以及家庭成长支持系统为三个核心项目。
“微笑城中村阅读班级”为广州市城中村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幼儿园班级提供童书整借整还的形式,把好书直接送到班级里,让孩子与优质阅读资源零距离;为老师示范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上好一节阅读课,通过教师及家长培训,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掌握阅读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成长为有力量、有尊严、有自信的“人”。“微笑城中村阅读班级”已深入天河区凤凰街道,黄埔区大沙街、文冲街,白云区、海珠区各城中村,在16所学校/幼儿园设有167个微笑阅读班级。服务儿童及教师近8000人。

8、深圳市彩虹花公益小书房
彩虹花公益小书房2011年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是深圳首家推广儿童阅读的公益机构。
梦想书包项目为流动儿童提供免费优质的借阅书包以及阅读赋能服务,项目重点在民办小学和各城中村社区开展,项目直接服务对象为民办小学或流动儿童比例达到60%以上的公立学校的班级。自2016年开始,逐年增加服务年级,至2023年,项目在深圳市服务8所学校,227个班级,直接服务儿童约11350名,其中已有三所学校最高服务年级达到六年级,即整个小学阶段全覆盖。

9、广州市越秀区青草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
青草公益的开始,是一群高中毕业生在2009年举办的一场公益夏令营。
向芯和王向从新闻媒体看到广州打工子女学校的种种问题,决定利用高三毕业后暑假做点什么。他们拨打了十几间打工子女学校的电话进行调查,最终招募了50多位初一的流动儿童,和身边30多位高三毕业生一起举办了第一期青草夏令营。青草的种子由此种下……
2020年,在广州有71.8万名15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能进入公办普通高中。在青草所服务的民办流动儿童学校里,甚至超过90%的学生都将进入中职或返回老家。青草公益的使命是支持教育资源薄弱青少年寻找成长的动力和方向,是全国唯一一家持续多年关注流动儿童的升学与职业发展的公益组织,形成以实体产品、活动、咨询为一体的完整支持体系。

10、厦门湖里区鸟巢阅读文化推广中心
鸟巢阅读发起于2014年1月,是一家专注于推动、创建、激活更多城中村图书馆项目的民间公益组织。2015年8月在民政局登记注册,注册名称为厦门市湖里区鸟巢阅读文化推广中心。
鸟巢阅读以图书馆为平台,为城中村孩子提供阅读与活动空间、兴趣发展与能力建设、社会支持网络与社区环境改善等支持,希望城中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和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自由快乐地成长。
自2016年开始,鸟巢阅读在城中村先后成立了安兜、西潘、高殿、新垵公益图书馆,并推动了后宅、马垅、浒井、县后、后埔、小林后、泥梦、只迷等10多家城中村公益图书馆及借阅点的成立。截至2023年6月份,鸟巢公益图书馆藏书31369册,历史借阅176570册,历史读者9261人,已开展4304场活动,服务城中村儿童及家长近8.5万人次。

11、上海闵行区吴泾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
上海太阳花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的前身是2003年发起的“热爱家园太阳花”项目,2014年正式注册成立。机构致力于为5-15岁的来沪随迁子女提供长期、稳定、多元、优质的公益社区教育服务,通过多元教育资源的提供和长期陪伴,让流动儿童在上海有家的感觉,让流动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太阳花每选择一个社区,就会狠狠地扎下去,服务5年、10年,甚至更长,目前在上海市静安区(老闸北)、闵行区、虹口区和浦东新区有四个社区中心。太阳花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幼儿园小朋友,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在流动儿童社区和公益领域口口相传,真心关注孩子们的可持续成长,胜过自己的发展壮大。
每年5月份的“一个鸡蛋的暴走”和9月份的腾讯99公益日,是太阳花向社会公众筹款的机会,有这两次机会,太阳花才能一直坚持下来,活到现在。
作为一家只依靠民间支持生存,没有任何政府资源的民间公益机构,面对日益增加的支出压力,每年两次向社会公众募款的机会,就成了太阳花的“救命稻草”。

12、北京希希儿童关爱中心
希希学园的发起成立源于2014年一起发生在打工子女学校的性侵事件,受到侵害的孩子正是机构负责人韩雪梅老师当时志愿服务的对象。在详细的调研之后,韩雪梅发现,在流动儿童人群中,被性侵并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通过理性分析,她意识到:第一、孩子有接受性教育的权利与需求,也有学习性知识的渴望——性知识不限于自我保护,同时包括认识身体、了解人是怎么出生的、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知道怎么去对待同伴关系,怎么对待亲密关系等等;第二,孩子们确实有遭受性侵害的风险,但针对流动儿童来相关的教育资源相当少。韩雪梅开始学习和实践。
2016年,北京希希儿童关爱中心正式注册成立。
北京希希儿童关爱中心以儿童全面性教育的推广普及为使命,从2014年开始在打工子女学校、流动人口社区提供全方位的全面性教育,帮助流动儿童掌握科学、正确的性健康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快乐成长。截止到2023年9月,希希学园已支持过24所学校开设全面性教育的课程,培训了超过500人次的志愿者与老师,累计服务的流动儿童数量超2万人次。

13、北京同心未来学习中心
同心未来学习中心的前身是北京同心实验学校,地处皮村,北京东五环和东六环间,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里外来人口现有2万余人。
同心实验学校是2005年在北京皮村建起来的打工子女学校,主要招收北京城市建设进程中不断增长的劳动者子女。2005年的暑假,公益青年、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河南村子里做建筑的工友、城市里的打工青年、还有村子里的孩子们,一起用双手建造了这所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教育试验田。2005年-2020年,在这16年的时光里,同心学校汇聚大家的爱与关心,为皮村及周边十个低收入社区近14300多名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及资助。
“同心未来学习中心”项目,满足困境下的流动儿童及家庭的教育需求,同时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空间与儿童在社区成长的友好环境的互益共生关系。给社区的儿童提供定制化的课程,帮助他们发展应对未来的能力。联结社区,让家长参与儿童教育及成长,用爱与幸福陪伴孩子长大,在小家的参与中生长出一个更大的社区“家”。
希望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进入,助力儿童发展,促进社区发展,也为未来学习中心开到其他社区提供助力。

14、在城长生活馆(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区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常青藤”)于2012年4月在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注册成立。北京常青藤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问题解决和行动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共同成长、民间立场的国际交流,整合社会各界的智慧共同参与公益。从落实儿童权利入手,通过扎根社区开展儿童服务,为儿童成长提供助力,培养可持续发展公民。
“在城长生活馆”是针对城市0-12岁流动儿童开办的社区公益空间,寓意流动儿童和城市一起成长。以落实儿童权利为目标,将儿童参与作为核心手法,开展儿童保护、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活动;以赋能社区儿童家长开展服务为核心方法,促进社区儿童服务可持续开展;以支持、赋能伙伴公益机构为重要途径,推动规模化服务流动儿童。

15、困境儿童自助图书馆(北京协作者)
2003年春天,几个青年人在东五环外的一间出租屋里,签下生死状,开始抗击非典(SARS)农民工紧急救援服务,由此诞生了全国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的“协作者”。
协作者成立二十年以来,始终与困境儿童在一起,“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每个孩子的尊严和潜能都应该得到承认,即使身处困境之中,他们也是具备自助助人的意愿和能力的。”
截至2023年6月,协作者已经建立了28个自助图书馆——由困境儿童担任管理员,不仅自己有书可看,而且向社区开放,项目为他们发放志愿服务补贴,缓解经济压力,实现助人自助。这28个“困境儿童自助图书馆”,现馆存图书10942册,28名小馆长带动了452名社区儿童及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惠及6912余个家庭。

16、流动儿童微澜图书馆(北京三知、新公民计划)
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简称“北京三知”)是一家民间公益机构,成立于2017年8月,前身是南都公益基金会的新公民计划项目。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致力于通过研究、记录、传播和倡议活动,支持流动儿童(随迁子女)教育领域发展,推动更多人关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参与改善流动儿童成长环境,更多资源进入流动儿童教育领域。逐步改善流动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政策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善,让每个流动儿童都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
2017年9月,北京三知发起微澜图书馆项目,通过与民办打工子女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社区合作、组织志愿者入馆服务的形式运营图书馆,在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的场所,为其提供稳定的阅读、学习、活动空间。
微澜图书馆广泛地动员、组织、培训和支持志愿者,实现稳定、专业、持续的开放,让沉睡的图书馆真正「活」起来——孩子们能够进行持续、大量的自由自主阅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缩小与城市儿童的教育差距;志愿者们能够在长期持续的服务中,看见、思考、共情流动儿童与打工家庭面临的困境,从而共同发声与行动。
截至2023年8月末,在办微澜分馆67个,其中59个运营中分馆,3个筹备分馆,5个休眠分馆。2023年上半年,微澜分馆59个开馆服务,57个分馆数据计入统计,参与借阅读者人数21246人,借阅图书266,581册。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1050名志愿者,参与服务5027次,累计服务29808.1小时,57个分馆累计开馆1882天。

此文未设原创,需要的伙伴可以复制转发。


联系我们
微博:@新公民计划
豆瓣:@新公民计划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月捐支持新公民计划
👇戳阅读原文
请叫我北京三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北京市流动儿童小升初参考手册 (7人喜欢)
- 我为孩子们许下第114个心愿,也实现了…… (8人喜欢)
- 论坛实录|纪欣欣:留守&流动——山东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及需求观察 【在服务供给上,流动儿童并非社工站的主要服务对象;留守儿童服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不足】
- 论坛回顾 | 张惠:聚焦城中村——流动人口需求与包容性更新 【关注流动人口,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流动人口,城中村是绕不开的。据官方统计,广州共有272个城中村,深圳是 2336个……】 (1人喜欢)
- 论坛实录 | 奚锡灿:经济结构转型,对流动人口意味着什么?【有观点认为中国可能过早去工业化,服务业发展过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服务也发展落后,流动人口更少参与服务业?】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