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与维瓦尔第与宁峰:推荐上海音乐厅的mini音乐节
文:张可驹
某个音乐节围绕一位演绎者的情况,不时会出现。因为演奏艺术本身,其艰难与魅力,核心就重压在演绎者身上。
所以当一位演奏家,既有魅力又能承压的时候,当然也需要人们认识到他的价值,就会有这样的设计出现。2023年9月21日-24日,上海音乐厅举行的mini音乐节,音乐会的部分就是同时围绕巴洛克音乐与小提琴家宁峰而构成的。

三场音乐会中,首先是一场式地演出巴赫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帕蒂塔》(22日),中间休息三次。
第二场(23日),演出巴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双簧管协奏曲》,以及施尼特凯《小提琴与室内乐团奏鸣曲》与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第三场(24日),演出巴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双小琴协奏曲》,还有维瓦尔第的《四季》。
这是演奏的部分,还有一些围绕巴赫音乐的对谈与音乐沙龙的场次,构思也颇为用心,详情见上海音乐厅公众号:mini音乐节丨今天你Bach了吗?
音乐会的节目单,可说是围绕巴洛克与宁峰这两个重点。不时看到所谓的马拉松音乐会,有时是一人跑完,有时是几个人接力。但像宁峰这样连上三场重磅演出,从头打到底,仍是非常罕见的。
当然,在巴赫为小提琴和双簧管而作的协奏曲,及双小提琴协奏曲中,宁峰也有他的合作者。整体的设计,还是厚重得过于醒目。

可这样的曲目安排,并非仅是一种“量”的堆积,由此引人注目,而是有很好的逻辑性在其中。巴洛克小提琴音乐的创作中,巴赫当然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小提琴而作的无伴奏作品,极大地突破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这件乐器的性能。
六首“小无”是划时代的丰碑,这个不用多讲。巴赫同样在为独奏小提琴,或小提琴与其它乐器共同担当独奏的协奏曲中,写下不朽经典。而在协奏曲的领域,巴赫又受到意大利作曲家们的许多影响。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最红的古典音乐曲目之一,虽然它们险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作品同巴赫的无伴奏,在许多层面都构成巨大的反差。
然而,“四季”与“小无”,维瓦尔第与巴赫,不仅他们的创作在当代被奉为经典,他们的影响也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也构成一种微妙的对应。本次mini音乐节的安排,正是极好地捕捉到这一点。
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正是在他的探戈乐风中,对维瓦尔第的作品做出直接的致敬。而施尼特凯构建他的复风格,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巴赫的影响。他为乐队创作的某些大协奏曲,有时被形容为好似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现代投影一般。


这样三场的安排,既结合了很多人们所热爱的名作,也在更深的层面让人看到跨越时空的关联。由宁峰一人来担当主线,就更加突出了一种古典明星式的魅力。并且,这位小提琴家也是特别适合来担当的。
说实话,就马拉松式的演奏而言,提琴远不如钢琴适合。因为提琴的某些东西,音准等等,对于演奏者机能的要求比钢琴更高。钢琴的音准是固定的,一个音色的大范围也相对固定。而提琴,如果说一下有点失控的话,声音是会彻底坏掉的。
因此,漫长的曲目非常考验提琴家的持续力,马拉松式的安排就更不用说了。之前几年中,宁峰在巴赫、帕格尼尼与贝多芬的领域,分别进行过这样考验超强持续力的演出。听后,我只能说:我不赞同这么演(除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之夜),却赞同他这么演。
演奏重要的是品质而非数量,很多提琴家如果没有这个持续力,那绝对应该把精力放在深化品质,而不是扩充演奏时间上。但宁峰确实是有着持续力超强的特点,他确实能这么拉,同时保证演奏的质量。那他这么拉就很好。

上次听他一场拉完巴赫六首无伴奏,音质、音准、集中力、声部结构,终了毫不溃乱,依旧能贯彻自己的构思,实在让人佩服。当时的乐评在此:句法的艺术,善始善终的艰难——略谈宁峰演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全集的现场,略记演奏的妙处。
宁峰表现巴洛克作品,受到本真演奏思维的影响不少,把位的设计等。这次平行呈现皮亚佐拉与施尼特克,在演奏风格上,也构成一种不同时期小提琴演绎手法的对比。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4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