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社群的设计与运营》快速入手社群的设计与运营
超级实用的社群运营清单工具,从0到1只要一本书。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进入一些群体和里面的人相处。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的社群随之产生。我们每个人手头上都可能捏着一两个社群。
在社群运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群员之间的意见不合,社群看着人多实际上没什么活性,社群的粘性一直上不来,社群做了很多活动归属感还是没有,等等。
大量的社群都在运营中流产了,可见社群运营成为了当今社交的必备技能。
怎样快速上手社群的设计和运营呢?
今天就要推荐这本书《社群的设计与运营》,本书副标题:如何打造有温度和归属感的社群。
这是一本教我们运营社群的书,作者的角度和很多做社群运用的人并不相同。作者结合了历史以及宗教的分析,结合当今社会社群的发展。提炼出了这本书。和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结构清晰,系统完整,深入浅出得把社群的运作模式讲得清清楚楚。
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沃格,获奖作家、演讲者、企业顾问,耶鲁大学神学硕士。曾经在耶鲁大学领导力研究所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举办讲座,并担任斯科特·谢尔曼教授助教,辅助指导耶鲁的第一门社会创业课。作为美国和平护卫队志愿者时,他就致力于社群建设。
这本书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社群。
这本书对社群的理解是我看过最清晰的。社群的定义为一个由彼此关心对方福祉的个人组成的群体。而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共同价值观、成员身份、道德规范、内部人士的认识。
共同价值观指的是社群是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的集结地。想要社群长久就要对社群成员手筛选,责任筛选的标准就是价值观。
成员身份指的是社群要给社员身份认同,没有身份认同的社群没有凝聚力。
道德规范是指在价值观相同、身份认同的社群中要有一套规范去界限社交的标准。
最后内部人士的认识,进入社群的人至少有共同被认可的一个特质让彼此知道我们是一挂的。
这四条是社群的基本元素,和谐的四元素结合就能制造出一个有序和谐的社群。
第二部分,社群运营的7条规则。
在社群运营中需要设计很多细节,规避风险。社群运营的7条规则:界限原则、入会原则、仪式原则、“神殿”原则、故事原则、符号原则、内圈原则。
这7条规则可以理解为在通过社群四元素建立起社群后,具体的管理细节。每一条都对应着一些社群运营可能存在的隐患。
界线原则
界限指的是一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之间公认的分界线。
很多时候社群里面什么人都有就会产生问题,第一个主导的人的声音没有访客的声音大,第二不同价值观的人在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无法区分。
这个时候就需要这个社群的权威和社员们把外来者的声音降到最低,甚至给以制裁。
同时社群成员们也想确定社群里与他们持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是谁,来访者想找到方法在不作出承诺的条件下毫无风险地进行探索,新人则想知道标志他们正式加入社群的点在哪里。
这条界限的意义更偏重于为内部人员营造安全的内部环境,而非将外部人员拒之门外。有了边界人员便会更坚信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比外人更能理解彼此。
社群成员可以做来访者无权做的事情:开场发言、邀请客人、调度事件、预留位置、教授技能。
入会原则
每个人都希望真正被自己加入的社群所说接纳。入会原则能帮助成员了解谁属于这个社群,也为他们跨过界线,进入内圈。
首先,即便是简单的入会原则,也要让所有人明确了解,选择跨越界限之前,所有人都是来探索的。
其次,让所有参与者明确区分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是困难的。
最终,每位成员都会将某项活动解读为默认的入会仪式,即便事实并非如此。
是否能设计出好的入会原则决定了能否解决社群的归属感危机。
我们要怎么做呢?
第一,发出邀请的时候,我们要让对方看到,无论我们的角色或头衔是否正式甚至是否存在,我们都是有权利发出邀请的。
第二,当陷入归属感危机的人从任何成员或社群领导者哪里收到邀请的时候,邀请本身就变成了他们归属于社群的证据。
我发出的每次邀请,都在证明我有邀请的权利,以及被邀请者是社群中的一员。
仪式原则
所谓仪式,是指任何一项标志着某个时段或某个时间的特殊性或只要性活动。仪式中的行为带有深刻的意义,它将当下与过去发生的事物以及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联系在一起。
仪式的基本格式: 开头:1、欢迎;2、说明意图;3、提及一项传统;4、解释活动流程和给出说明
主体:1、分享简介;2、邀请参与
结尾:1、致谢;2、送客
我们可以用上面的模式去设计自己的仪式。
“神殿”原则
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场所,让我们的社群成员能够齐聚一堂,一起做大家平日里渴望做的事情。所谓“神殿”,其实就是有着共同价值观的人们用来社群仪式的地方。
为你的社群打造空间的方法:界线、邀请、衣着、灯光、声音、高度。
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个原则,而社员们可能真的需要一个神殿,希望社群的设计者不要忘了这点。
故事原则
故事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每个人及每个社群都有许多故事,分享其中某些故事可以加深人们与社群的联系。这就是社群的故事原则。
常规社群需要的四种故事:
起源故事:所有故事中最重要。包括创始人是如何获得性的认知、做了新的事情,并邀请别人加入其中。
价值故事:社群中会有关于价值观如何表达以及如何影响生活的故事。
脆弱感故事:表达脆弱可以快速拉进距离。
个人故事:个人故事能帮助建立形象打造IP。
在活动中做好故事的传播有助于建立社群的统一价值观,领袖的形象。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符号原则
符号是建立社群强有力的工具,因为符号能够快速提醒自己在社群中的价值观、身份以及义务。使用符号是一种让社群变强大的方式。符号代表了一系列的理念和价值观。
作为符号的信物需要表达出,一件信物就是一种赐予别人留念的符号,用来代表一种理念,一项活动或一套价值观。
发挥信物的威力,可以用几个简单原则:
意图:告知受赠者你赠予物品的原因。
标志性:告知受赠者信物对你代表着什么。
联系未来:告知受赠者你希望给他什么样子的支持。
我们在社群建立的初期就会不断不确认价值观并且构建出自己的LOGO和图腾,也就是符号的基本形式。
内圈原则
除了正式成员组成的正式内圈,非正式内圈也很多。我们都渴望跻身某个负有盛名的内圈之中,或许并不只是为了等得到权利和尊重,也是为了找到新的方式参与集体活动并做出贡献。这种渴望的力量非常强大,让我们很难满足于现在所身处的圈子。
从外围进入内圈的过程,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访者、新手、成员、长老或资深成员、首席长老和导师。
而建立好内圈系统,就会让社员达到一个等级后就像要更高的等级。
内圈的最高层是执事圈,执事圈是指在社群中拥有更多权利的人。
执事圈的三大领域:
保护界线——进入社群的权利;
主持仪式——可以让仪式变得有分量;
社群价值观教育——传授社群价值观。
辨认执事圈的提问:
谁有权力将某人从社群中开除?
谁有权自行决定让某人参与社群?
谁的出席会让一次简单的聚会变得更重要或更令人期待?
哪些社群成员能让其他成员(几乎所有成员)言听计从?
谁的智慧和洞见会在社群中被反复传颂?
谁有权批准或推进能够改变社群的理念?
有效利用以上的方法确认执事圈是很有必要的。每个社群都要设置好真正管理和运营的人,并且给予他们全力去维护社群的稳定。
第三部分,深层思考。
这部分是是通过上面两部分对社群和深入思考和线上社群运营的指南。尤其是第九章结合宗教让我们辨析什么样的是好的社群,什么样的是不好的社群。
然后有一章是针对线上社群运营的思考,同样也是4元素和7原则的打造方式。线上社群的感受和线下的程度不同,同时扩张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我的理解线上社群对社群设计和管理的要求会更高,以保证社员的粘性。
最后,这本书还整理了社群构筑四元素和七规则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这套工具设定出完整的社群架构。并且还附上了一个完整的案例。简直就是保姆级的教学。再次推荐这本《社群的设计与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