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汇评汇校本》(四)
形制二
必须承认,在确定做多种批语汇评之后,我对于批语的呈现确实受到了吴铭恩《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的启发。用不同颜色区别批语,并用彩底白文的标识批语种类,白底彩文加框标识批语原位置。这也是很多古籍传承下来的标记方式,简化、突出,也比较美观,比如刊刻精美的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好在汇辑各本批语的原始位置都相对单一,因此可以省却了大量批语的位置标注。由于李渔本批语(渔批)和毛批、李卓吾本批语(贽批)和钟伯敬本批语(钟批)的关系,批语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合并。合并部位个别字的差异,我也是想了半天才使用了不同颜色括号来表示异文。当然有些底本漫漶、阙字,猜度出来的字也是括号标识。总体来看并不冲突。

简、繁本的版式也是经过了数次调整,主要目标是方便平板、PC端的显示效果。在手机端,因为相对字体比较小,可能阅读效果不佳。其实这样调整,也是为了可能以后有机会印出来可以方便些。也有些读者建议我制作epub格式,但由于我还是想让本子不只是文字,还是坚持了外观和文字并重的pdf。epub想要实现pdf这样的彩色效果是可以实现的,但批语标识的颜色可能会因此牺牲掉。当然,再开始确定版面设计方向的时候,压根也没考虑epub。对于繁体本,更无法考虑epub,理由是移动端字体没法覆盖到生僻字,会显示成为空白。一般做法是贴图,丑的要命,而且生僻字数量巨大。我还是宁可把繁体本案古书版式,设置栏框和版心好看一些。
在后续过程中,伴随版本更新,不断寻觅新字体。由于繁体本有很多异体生僻字,需要扩展字库,所以正文的字体选择不多,又不想只用普通宋体,第一版使用了新细明体(PMingLiU)。这个字体的问题是有些字字形与标准字形不同,比如诸葛诞的“诞”字,新明细体显示为“讠廴旦”。第二版改用了中华书局宋体。在第三版制作过程中,发现了知乎网友@特里王 制作的汇文明朝体和京华老宋体,字库虽然有十数个生僻字没覆盖到,但是外观很好,就分别用在了简、繁两本中。
写了四篇表面,还没涉及到最根本的《三国演义》版本和文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