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汇评汇校本》(七)
底本与校本(三)
上文提到,除了网络毛批本外,另一个通校本是人文社通行本。通行本的底本,很遗憾,也是十九卷大魁堂本。好在只有正文,正文相对批语来说差异稍微少些。通行本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牌子通行天下,抛开这个因此,就其文本而言,有其开创性。原因就在于,1973年第三版的校勘过程中,参校了嘉本,并根据嘉本修改了一些毛本的文字,这是很好的成就。又要说“但是”了,但是,目前市面上销售2019年第四版书前的《修订说明》所述修订第一方面说:“底本文字可通的原则上理应遵守底本。按照这个思路,这次修订时,尽量恢复了毛本的原貌。”那么请问,您十九卷大魁堂本,哪里来的“毛本原貌”?十九卷本能代表毛本吗?那么“遵守底本”,您考虑过原作者罗贯中的想法吗?您怎么不遵从最古老的嘉靖本原貌?用嘉靖本校勘毛本是理念是非常进步的,毛本有修改不佳的地方回溯明代版本,择优而从,不是挺好的吗?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本质问题,对于古典小说,流传数百年,如何给当代读者呈现?当代读者需不需要“遵守底本”?我的答案是,根本没必要。如果像二月河、刘慈欣这样的作家写了小说,编辑读稿发现有些问题,是不是应该反馈给作者修改呢,当然是。只不过古典小说眼下找不到作者,那么校勘者就有责任有理有据的完善其作品。如果后人不做这个工作,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嘉靖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李卓吾本以及毛本。毛宗岗做出的贡献尤其大,因为他改动前人底本文字最多,不然也不可能让毛本有这么大影响力。校勘,有两种方式,一是底本式校勘,一是定本式校勘。底本式,不误不改,尽量留其原貌;定本式,是各本择善而从,哪本文字好就用哪本的文字。最熟悉的定本式校勘就是《红楼梦》,描写林黛玉眉眼的句子各本皆不同,最后选用最佳的俄藏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般使用脂批本的点校本选用底本都是甲戌本或庚辰本,如果按照不误不改的底本式原则,根本不需要改动。这是最标准的择善而从。那为什么到了《三国演义》就要“遵守底本”?
读者最终需要的,其实既不是罗贯中原文,也不是毛宗岗原文,而是一部没有逻辑、字面错误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最佳面貌呈现。这也是我在第一篇中写道的初心。如果需要深入研究《三国演义》版本、文本,直接去看各种古籍扫描件就行了。
现今的人,无法像毛宗岗一样,大幅度修改小说文字,但起码可以搜罗各类古本,集合最优的文字。而不是追求某种古老版本,加个标点,改改错字放在那里,毕竟《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