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碎片化思维,实现系统化的经验总结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2023-09-09 19:13 发表于广东
古人讲,“吃一堑,长一智”。通俗地理解,就是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增长智慧。
如何把犯过的错,或者做对的事情转为经验呢?我以前的理解,主要是靠总结和反思。
不过,以前在总结和反思的时候,比较容易陷入碎片化,比如一个事情没做成,感觉是资源不足,下次就考虑资源充分一点,但是这样的总结缺乏系统性和结构化。
最近在阅读沈磊的《复盘》时,他给经验总结提供了两个很好的框架,分别是人和事两个维度,而且针对复盘,他将其总结为“事为先、人为重”。
1 总结的2个框架
先说事情的方面,他提供的框架和【如何确保所做的事情,都服务于整体目的?】中分享的类似,也就是我们要从目的(为什么做),目标(做什么,到什么程度)以及举措(怎么做)三个层次展开,可以在这个框架下总结经验和教训。

这里不详细展开,我们重点说一下“人”的维度,人是很复杂的,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沈磊在书中提到的“人为重”,更多强调的是对个人行为及团队运作方式的理解。如图所示,我觉得这个分类是比较完备的分类。

首先,一群人在一起,判断是否为一个团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们是否有共同的目标。比如,我所在的团队,目标就是打造车型的NVH竞争力。
有了目标,需要大家一起来完成,但是实现目标的任务,以及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于是需要进行角色的定义和分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在NVH中,有人负责风噪、有人负责路噪、还有人负责动力总成噪声等。
有了分工,就可以开始干活了,但如何能让大家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工作,并产出达到一定标准的结果,就需要有特定的流程和方法。比如,这周我专门组织了几个有经验的同事,大家一起讨论了路噪开发的流程,目的也是为了让大家能统一做事情的方法。
有了做事情的流程和方法, 在实际的做事过程中,一定会需要和他人进行协作,这就涉及到人际互动,有些人的沟通能力比较强,很容易把事情搞定,而有些人则会因为情绪控制不足,在沟通中夹杂过多的个人情绪,最终把好局势变成了坏局面。
最后,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做事情,所以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个环境可以是外部的,比如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是内部的,比如一个项目加快了上市的节奏。而这种变化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时机,同样的事情,时机变了,结果截然不同,比如在项目中,一个交付物如果能及时拿出,可能是一个结果,如果晚了一周,则很可能是另一个局面。
2 总结经验的3个实战原则
上面两个框架,为我们进行经验总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构。为了更好使用,沈磊在复盘中还提到了3个要点,挺有启发:
要点一:认知要转化为行动
通俗地讲,就是认知要落到行动,具体他提到一个3S模型:Stop(停止做)、Start(开始做)和Sustain(继续做)。但是我觉得另一个模型更容易记忆,就是KISS(吻),内容也是相似的:Keep(保持)、Improve(提升)、Stop(停止)和Start(开始)。
这个KISS模型其实是帮帮助我们总结一个行动的清单,让认知转化为行动。
要点二:抽象的原则价值更大
原则就像自然定律一样,是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很多不同的表象背后,原则和原理(都是principle)都是相同的,这让我们总结的经验更具有普适性,更具有指导性。这让我想到了雷达里奥的《原则》,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工作方法总结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中,包括了很多条原则,他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做事情。
此外,我很喜欢的《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其实也是一种原则,这些原则也具有很强的普适性,每当想到它们,都能让我更好做出选择。
要点三:一切都只是假设
无论什么原则,本质都是一种假设,只不过有些原则在一定的时期更加有效,但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要基于持续的行动和复盘,去强化、转变和废弃这些原则。
总结
最后给“总结经验”做个总结,可以概括123。
1指的是“吃一堑,长一智”;
2指的是可以从人和事两位维度总结,并且按照一定的框架展开;
3指的是,总结经验中的3个实战要点,分别是:从认知到行动、升华到原则、一切都是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