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 | 失落佛国
来到成都之后,拖延了许久才真的开始看建筑,前两个月忙着重建生活。这周!终于去探望了仰慕许久的鹿野苑,果然不让人失望。是五星推荐的成都好建筑景点(就是蚊虫太多太多了!!我差点被咬死在那儿)。

这次的游记漫谈,有三个小话题。
①鹿野苑的展陈与空间
②关于宏大的信仰的探讨
③小体量建筑的设计优势,与,设计院大体量建筑设计的困境
鹿野苑是释迦摩尼成佛后,传教的地方,中文的译名也有叫“仙人鹿园”,位于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而石刻博物馆也取名叫鹿野苑,也是因为,这里的藏品大都与佛教相关。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成都的郫县,从望丛祠站出来打车还要再二十分钟。一路上甚至是农人的田地,曲折一条单车道,到了鹿野苑门口。
进门买票之后,就是一小片草地,一尊站立的佛像静静的半隐在竹林中,右侧是一条小路。


沿着小路下去,是一组组竹林间隔成的“壁龛”,在尽头的墙面上,任青苔爬满墙面,两侧的竹子垂下来,成了天然的前景。尽头墙壁上挂着的,是千年前的石刻,却与这千年后的场景浑然一体。

这组壁龛尽头,是一行现代文字石刻的收尾,算是序列的序章结束。

沿着逐级升起的长阶,穿过茂密的竹林,潮湿的雾气和蝉鸣鸟叫,终于,到了建筑展厅的入口,一条长坡道。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少有人将入口在没有特殊高差的情况下,设置成直通二层的坡道。可空间体验又如此独特。随着坡道渐渐升起,人也从前一段竹林里穿了出来,跨过一大片池塘,离建筑物越来越近。

我第一次这样清晰的体会到,路径是一种空间观察的视角,对路径的设计,也是对视角的选择和排列。人可以通过“桥”的设置,走到不同的标高,看到往常无法看到的风景。


而这样的穿行,跨过十方殿的大门后,又是另一番景象。屋顶大片开窗,让室内外的光线相差不大,延续感更强。细细的步道引人走入一侧的展厅,而步道下方,是散落的佛像。仿佛误入了一座遗失已久的佛国。


而展览区内,可以隐约看到与斯卡帕布展相似的地方。比如展品的支架,展品与空间的整体性等等。十方殿整体的效果要比远处另一个独立的展厅好一些。尤其是坡道刚刚进来的展厅的下空,可以感觉展品是有互动的。另外的展厅,想对平平无奇些,只是展品贴墙和居中的排列。

另外一点是刘家琨对于光线的运用,在十方殿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入口坡道的大片顶窗,让这个大空间很通透自然;第一个展厅内,顶上挖开的很深的天窗,像聚光灯一样打在展品上;进而的走廊两侧,壁龛不仅布置了展品,还引入自然采光,既给展品打光,又给走廊采光,是我见过相当不错的走廊布展。再下一层更是充分利用了天窗,墙壁一侧做了大的壁龛,空间产生节奏感。并且壁龛在立面的造型中也展示出来,结合柱子,非常工整。




还有一处非常让我惊喜的设计,是楼梯下来,直接可以看到的一排佛头像,下面透气的水面。可能是为了压暗整个空间,但又不想楼梯对着完全无采光的黑暗角落。可是一旦大面积开窗,就会破坏幽暗的氛围,所以用低低的水面反光,引入一种灵动的光线。水面的对侧,就是坡道刚进来那个明亮的展厅。这让我一下子想到斯卡帕在卡诺瓦石膏像博物馆的三姐妹前的手法,但斯卡帕并不是将水波光线引导暗空间(或者说不足够暗),所以效果一般般。刘家琨的这个手法,局部看很好,但和那个展厅结合起来,又一般般,没有斯卡帕这样将水波空间放在某个“端头”,这样隆重的位置,看起来就像一个角落。




展厅的墙面,是普通的刷白,配合建筑整体,有压板痕迹的现浇混凝土是合适的。但在有光线直接洒在墙面的地方,品质就差一些,对比斯卡帕常用的威尼斯抹灰面,少了墙面温润的质感。即使同样是打光放展品,会因为背景略输一筹。有个局部还直接用混凝土做背景,看起来就会有些嘈杂。



展品的支架设计,可以看到相当明显的斯卡帕痕迹,但材质上完全不是一回事。托举雕塑的黑色大理石基座,是带闪光亮片的大理石面,有点不好。金属支座,没有斯卡帕的精巧,但反而产生一种粗野的意趣,配合整个有些荒废的空间,倒也合适。


总体上来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符合我的预想。整体空间的氛围就非常(我想象中的)西南,把粗糙的施工当做一种风格,野蛮的效果呈现出别样的空间。很顺势而为的策略。

整个博物馆,看起来疏于管理,荒废已久,杂草丛生,蚊虫也多。室内弥漫着一种仓库的,微微发霉的味道,加上人少,逛的时候,感觉身处时间的缝隙。被千年前的石刻围绕,下一秒就要回到那个人人朝圣的时代。

我就在想,如果人皈依宗教等等,宏大的信仰,是否整个生命都会陷入深刻的平静?佛从不会塌房,他们的逻辑也是完整的,是近似永恒的体系,可以用来解释生活。当生活的底色之上,有这样一个逻辑盘旋,是否那些琐碎的事件,都可以被归拢到因果的体系,而不再让人颠三倒四的情绪失控。

信仰以民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秩序未崩塌的时代,它们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刻成为一种道德的约束,也是行为的指导准则。因为佛祖不“闭眼”,所以没有法外逃脱的余地,而因果自有报应。
佛像的眉眼总是那么平静。

最后再微微讨论一下这种小体量的建筑,与大体量建筑的差别。在工作之前总觉得,好的设计应该推敲到很细节的程度,就像鹿野苑这种精度一样。但大体量项目的投入量,决定它无法“推敲”到细部,尤其是在工期卡得很死,每个人的手忙脚乱的情况下,造型+平面,基本上决定了它的结果。局部的空间品质很难把握,也很难花时间去精巧的安排个平面构图等等。


尤其是在,建筑成为一种策划的产品之后,往往整个“概念”的导向,是由某位关键人物的只言片语形成的,不专业的人来指导专业的人,甚至不是使用者的人,来指导设计者,结果就是会这样。无利不起早,没人做慈善,想要做一个纯为“人”设计的房子,是不存在的。一切的行动都有利益驱动,一切的设计最后也都导向某种未来的价值。在这样的局面里,差的房子,不能只让建筑师背锅。

想要中标,投阿尔托的设计,只能称得上是平平无奇,决策者想看到的是,可以“红”的建筑,它必然带有某种商业价值。这就是现状。你问为什么,中国的大街上,都是这样的房子。它也只能是这样的房子。一切的社会情形反映在物质空间里,就是城市的面貌。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精神世界里,物质环境必然有所体现。

鹿野苑这种设计,是市场之外的幸运儿,某种程度也是设计师的逃避,对惨烈的行业问题的逃避。余下无数的建筑师,都要在困境中腾挪挣扎。

我们明明可以有很多座鹿野苑的。
希望下周能再双休,去西村大院看看!
有缘再见!
-
yakultccc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5-02 14:58:35
-
不器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5-02 10:39:41
-
豆友T41qupwJb0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8 16:05:20
-
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30 22:28:01
-
豆友X4487PYR5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8 21:26:50
-
no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2 12:49:53
-
Pollux@ro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0 15:35:45
-
咖喱青椒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8 19:10:32
-
Hsu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8 15:15:0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3 18:52:20
-
Mo.Ti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1 19:36:39
-
三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1 12:05:05
-
山与食欲与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1 11:54:32
-
Meriqew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1 10:51:24
-
浮云能避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1 1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