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男练球日记-人机大战,科学训练 20230902 + 20230908 魔鬼藏在细节里
最近这两次的训练,训练计划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是满满的细节。
首先是正手攻球和弧圈。之前看国手视频,或者和专退过招。他们的正手攻球,完全不像教学动作那样,什么挥到眉心这类,看起来更多的像是在推球,小臂基本不懂,腰胯发力。和教练聊了后,得知他们是在用最小的动作来完成击球,毕竟正手攻球是基础中的基础。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重心交换。自己以前只理解了前一半,就是击球过程中,重心是由右脚到左脚。但忽略了另一半,就是还原过程中,是左脚蹬回右脚,加快还原,同时腰胯可以放松(而不是通过主动加力转胯来还原上身)。击球时,右腿和腰胯蹬转发力,重心从右脚转移到左脚;然后左脚发力,腰胯放松,动作和重心都还原。不能靠腰来回干转,否则无法相持多拍。所有的发力遵循的原则就是:力由地起。
接着是反手,这个问题自己没怎么发觉,还是教练在单球练球时看出来的。左手作为辅助手,不要架肘,会影响平衡,限制发力。要把左臂收起来,握拳放在胸口(身前即可)。下意识可以拿来瞄球。
发球环节,问了教练发球时的握法,主要问题在后三指。后三指要松开,否则容易小臂发力,导致发球二跳出台。
发接发,米粒乒乓,看球的弧线判断旋转(教你判断对面发球的旋转_哔哩哔哩_bilibili),相当有用。其次,教练提了一个点,就是发完球之后,先准备短,再准备长。
最后,就是我在接正手短老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之前接正手短,一个跨步上去,手臂时往前伸的,但重心是在后面的,总感觉在够着接球。教练完美复刻了我的动作,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手臂前伸,而是身体有个先起来,再向前的过程,重心有个起伏的过程。正确的过程是,压住重心,直接向右前方跨步,伸手是正常的(毕竟正手短)。
总体上的感觉就是,和教练练习的内容越来越细了。很多细小的改变,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单左腿蹬回右腿还原这个动作,就让我的正手连续和摆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得不感慨,魔鬼藏在细节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