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也有瑕疵
今天聊“十大问题”中的第三题。这一题有点难度。以至于《俱舍》本身的解答都有瑕疵。——实际上,《俱舍》的解答并不宜看作世亲菩萨个人的解答,这个问题在更早的《杂心论》中就有雏形了,《杂心》的解答是有错误的。到《俱舍》的时代,《杂心》的错误已经暴露出来,被《俱舍》批判了。而《正理》又更加精研,指出了《俱舍》的瑕疵,并于《显宗》中修改了颂文。《正理》对《俱舍》的诸多批评,并非处处都在理,但这个问题上,我是倾向认同的。
如果你对《俱舍》熟了,就会发现,《俱舍》的每一个细节,也不见得全是对的、完美的——如果那样,阿毗达磨就只能倒退,不能向前了。《正理》这里比《俱舍》说得好,不是因为众贤尊者比世亲菩萨水平高,主要是因为《正理》成书比《俱舍》晚,晚出的东西更完善,这没有什么稀奇的。(虽然也有晚出的东西更糟糕的。)
想看懂《顺正理论》这一段,也不容易。主要是因为CBETA和《大正藏》的《顺正理论》这段的文本,错误太多。——那些错误还不是传抄的错误,单凭传抄错不了那么多,而是古代有学者钻研这一段,自己没搞明白,瞎改文本,把文本给改乱了。(我校勘毗昙部诸论,发现类似的情况太多了。)乱到一定程度,想完全恢复都难。好在阿毗达磨是有它内在的义理标准的,通过理校,理解众贤尊者的意思并不难。可以由此判断哪一处异文应该依据哪个版本。我最早做了个校勘,发在豆瓣。再后来,知道CBETA有讨论区后,又发在CBETA讨论区。但工作人员是不能确认的,所以也就只是放着。今天的读者,如果想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去看《光记》,也可以看我这篇文章。但有个前提,前面三道题(6、1、2)的解答,必须完全掌握,否则本题是不可能看明白的。
3、得心问题。
例:何心现前容得诸色界心?
我们也不看例题了。直接对着原文讲。《俱舍》问的是:“于前所说十二心中,何心现前几心可得?”
“得谓获成就”。根据语境,有时候“得”表示“成就”,有时候表示“最初成就”。《正理》通常在成就的前一刹那说“得”,不过这个地方,保持了和《俱舍》一样的用法,指“最初成就”。
如果不了解“得”的含义,需要自行补一下课。这里问的是:十二种心现前的时候,有哪些心容最初成就?下文为了方便,可能说“初得”或者“得”,知道意思就好。
首先是“欲界染心现前”,这时候,哪些心初得?仍然是把十二心一一拎出来核查。
欲界善心,可不可以初得?——可以。从上地命终,生欲界,起欲界中有时,就是欲界染心正现前位,这时候得欲界四种心:不善、有覆、无覆、善。——其中最难理解的,是无覆心,我们后面细说。最好理解的,是不善、有覆心。因为不善或有覆心现起了嘛。
理解这点需要一个背景知识:生上地,会舍下地的有漏心。因此,色无色界的有情,除了色界有情容成就欲界通果心之外,不会成就任何欲界的心。——通果心的成就,上一篇说了,“从净自生二”。欲界的染心,在离欲染时就舍了,然后才能生上界;生上界时,又舍欲界善心;至于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要了解一个颂:“无记得俱起,除二通变化,有覆色亦俱,欲色无前起。”
“二通变化”,指的是天眼通、天耳通、变化心——天眼通、天耳通是无记的,“天眼耳无记,余四通皆善”;变化心也是无记的,上篇说过,“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其中,天眼通、天耳通是在色界,而变化心五地皆有,也就是通欲界和色界。这三种,是有法前得、法后得、俱起得的。《俱舍》还说了这么一句:“若工巧处及威仪路极数习者,得亦许尔。”——这也是从《婆沙》中来的,就表示,威仪路、工巧处也是有法前得、法后得的,和通果心类似。
但是,异熟生心,没有法前得、法后得,只有俱起得。也就是说,异熟生心,在它生的时候得,灭的时候舍(据前刹那说)。
威仪路、工巧处、通果心,相比异熟生,是一个比一个强盛,但是,再强盛的无覆无记心,也强盛不过善心,而有漏善心是要在易地时候舍的。定生善法会在易地的时候舍(“舍定生善法,由易地退等”——舟桥一哉《业的研究》这个颂都没整明白,还特喜欢瞎喷玄奘,而这本书竟成了日本阿毗达磨学者和国际阿毗达磨学者研究《业品》的圭臬,可谓滑天下之大稽),欲界善法自然更是如此了。因此,从欲界命终生上界时,欲界四心中,除了无覆无记下的通果心,其他诸心或已舍或正舍,生于上界,都不成就了。那么,欲界通果心舍不舍呢?
其实也是舍的。因为“定果二至五”,欲界通果心有四种,分别依初静虑至四静虑,如果命终生第四静虑,前三种不就舍了吗。如果命终生无色界,所有通果心不都舍了吗。而生第四静虑时成就的欲界通果心,应该看成舍而得。有漏善法都易地舍,更何况通果心呢。
因此,上界有情不成就除通果心以外的欲界心。那么,从上界生欲界时,欲界染心、善心都是在中有初刹那可得的。通果心当然不得,因为此时已经成就欲染了——命终时舍而不得;异熟生心初刹那也不得,因为“生有唯染污”,中有初刹那同生有,也是唯染污,而异熟生心是“得俱起”的。至于威仪路、工巧处,待会儿再说。
前篇说过,如果成就下地染,必成就上地染。所以,如果上地命终生欲界,不仅欲界染成就,所有上地染都成就。那么,如果有情是从有顶命终生欲界呢?在有顶时,他是不成就色染的,也不成就空无边处等三地染,从有顶命终生欲界,色染成就,空无边处等三地染也成就——但因为十二心是按界算的,并不按地,而有顶命终生欲界前,本来就成就有顶染,也就是无色染,因此,这时只算得欲染和色染,不算得无色染。
那么,有没有得无色染的时候呢?也有。就是阿罗汉起缠退。阿罗汉是离无色染的,起欲缠时,顿得三界染。而且此时还得学心,因为阿罗汉是不成就学心的。
另外,起欲染时得欲界善,除了上地生欲界,还有一种情况是续善根。所谓“续善疑有见”,“疑”是染心,以染心续善根,反而能得欲界生得善。
因此,《俱舍》认为:“欲界染心正现前位,十二心内容得六心。”
这六心是:欲界善(上地没生欲界、续善根)、欲界不善、欲界有覆(上地没生欲界、起欲缠退)、色界有覆(无色界没生欲界、离色染者起欲缠退)、无色界有覆、学心(阿罗汉退)。
上面没有分析到的,是:威仪路、工巧处。
《显宗》为什么认为“欲界染心正现前位,十二心内容得七心”呢?就在于“威仪路、工巧处”。因为《显宗》说,“界退还时,得自界四”,比《俱舍》多了无覆无记。而欲界无覆心中,异熟生、通果心是不可能得的,那么,分歧就在“威仪路、工巧处”。
由此知道,《正理》中,《宋》本的这句是必须有的:“理亦应言得自无覆,以《本论》说,成不善心欲无覆心定成就故。”
实际上,《俱舍》本身也说了:“若工巧处及威仪路极数习者,得亦许尔。”——威仪路、工巧处是有法前得的。既然容有法前得,那什么时候得呢?受生时得是最合理的。
因此,“欲界染心正现前位”,说“容得七心”更好。
色界染心现前位呢?
欲界善心没有可能得——因为如果是欲界有情,欲界善心本来就成就,如果是色界有情,欲界善心此时不可能成就;欲界染心也没有可能得——因为此时必然是已离欲染的状态,否则色染虽成就但不能现前;欲界无覆心呢?有可能得——因为欲界无覆心中有个通果心,如果是无色界没生色界,色界中有初刹那,得欲界通果心,通果心是有“法前得”的。
色界染心、善心、无覆心——都容得,界退还时这些都得了。其中的无覆心,是威仪路、通果心。
无色界染心——也可以得,如阿罗汉起色染;无色界无覆心——不能得,上篇说过,这就是异熟生心,只有生无色界能得,而生无色界不起色界有漏心;无色界善心——不能得,这里虽然没有什么疑义,但值得展开说一下:无色界善心并不是要全离色染才得的,在未离第四静虑染时,可以由加行得无色界善心,也就是空处近分定,但在起色染时,不可能初得无色善心。
学心如前,不用说。
综上,“色界染心正现前位,十二心内亦得六心”。这是《正理》《显宗》也同意的。六心是:欲界无覆、色界三、无色界有覆、学。
无色界染心正现前位,下界的有漏心是不容得的,无色界善心是已成就而不说得的,无色界无覆心是不现起而不得的,因此,只有一种情况:阿罗汉起无色缠退,得无色界染心、学心。
这一点也没疑义。
色界善心现前时呢?
欲界善心——不可能,要么先成就今成就(依欲界身),要么先不成就今不成就(依色界身);欲界染心——更不可能,已离欲染;欲界无覆心——这里就有点门道了。欲界无覆心中,有个通果心,对欲界有情来说,通果心是在离欲染第九解脱道时初得的,这是是色界善心现起。那么,此时是不是说“得欲界无覆心”呢?关键要看,欲界的其他无覆心此前成就不成就,如果此前不成就任何欲界无覆心,得欲界通果心当然说“初得欲界无覆”,但如果此前就成就呢?那就不能说了。还是威仪路、工巧处的问题。如果理解为每个人都有“极熟习”的威仪路、工巧处,那么,离欲染第九解脱道时,不能说“得欲界无覆”,只能说“得欲界通果心”。
色界三心中,色界善心现前时是可以初得色界善心的,这就是欲界有情初起未至定,得色界加行善。色界染——不会,因为色界染的初得只在上地没生色界时或起色缠退时;色界无覆——可以,这也是离欲染第九解脱道时,而不是色界有情,因为色界有情不需要等到起善心时得色界无覆,生色界时就得了。
无色界的三心也不会得。——无色界善不会因为色善现起而初成,无色染的初成是阿罗汉退,无色无覆必须要生无色界并现起乃得。
学心——不能,学心的初得有两种,一种是入正性离生时,现起的正是学心;一种是阿罗汉退时,现起的是染心。无学心——不能,无学心的初成是尽智时,现起的正是无学心。这里说初成也包括练根。
因此,色善正现起时,容得的是:色善、色无覆。
而《俱舍》,是把“欲无覆”也算进去了。所以说“色善三”。这个地方,比较《俱舍》《显宗》就知道了,非常清晰:
《俱舍》:“色界善心正现前位,十二心内容得三心,谓彼善心及欲色界无覆无记,由升进故。”
《显宗》:“色界善心正现前位,十二心内容得二心,谓自善心无覆无记,由升进故。”
由此知道,《正理》中《宋》本的这句话是必然有的,而《大正藏》本删掉了:“理实不得欲无覆心,以于先时定成就故。”
同样的道理,后一句应该是:“有说根本静虑起时顿得三心,即如前说。若泛说得,此义非无,然于尔时唯得后一,以前二种先成就故。”
三心是:色界善、欲界无覆、色界无覆。——实际上,只初得色界无覆,因为色界善是在初起未至定时就得了,欲界无覆是在生欲界时就得了(威仪路、工巧处)。《大正藏》本《正理》这里搞错了,这种错百分百不是传抄的笔误,一定时有人读这段没整明白,自己瞎改。
所以,《俱舍》叫“色善三”,《显宗》叫“色善二”。
学心呢?——学心现起时当然可以得学心,比如入正性离生时;学心现起时不可能得染心,因为染心的初得要么由退,要么由受生,都不是学心现起的情况;学心现起也不可能初得欲界善;同样不可能初得色界善,因为学心是修所成慧相应,在顺决择分位已经成就了色界善心;无色界善——是可以得的,通过无漏道起加行,就可以了。《俱舍》说的是“离色染”时,它是把四心合在一起说的,“由初证入正性离生,及由圣道离欲色染”,最后的“离色染”,即对应得无色善。
《正理》对此补充了一句:“若以圣道离色界染,得无色善;此中离言非究竟离,以于色染未全离时,无色善心已可得故。”
《正理》的意思是,并不是离第四静虑第九品染解脱道时,才得无色界善心,此前就可以得无色界善心。——以世俗道离染,自然是这样子,离第四静虑一品染加行道时,起空无边处近分定,就得无色界善心了。但《正理》这里说的是“以圣道”。《正理》没有明确指出,以圣道离色染,具体在何时得无色善,但明确否定了在离第四静虑染第九解脱道。这和《正理》别的地方是有些不一致的。在《智品》,《正理》说:“虽下圣道断烦恼时,诸上地边有能同治,然由有漏系地坚牢,未离下时未能修彼。”
有意思的是,《显宗》补充了一句:“有说亦修彼,起彼断得故。”——“此中离言非究竟离”,正和“亦修彼”的“有说”相一致。《光记》也注意到了,说“《显宗》亦有两解”。
回到主线上来:学心现起时,容得学心、无色界善,此外还可以得色界无覆无记心,也就是通果心——这是在以学心全离欲染的时候。而《俱舍》认为,容得欲界无覆无记——实际上指的是通果心。这仍然是同样的问题,没有考虑威仪路、工巧处已先成就。
类似的道理,《正理》必有这句:“理亦不得欲无覆心,义如先辩。”——根据《显宗》很清楚。所以,《俱舍》说“色善三学四”,《显宗》说“色善二学三”。《光记》也讲了,“《正理》二十虽不改颂,长行意同《识身》。”
其余诸心,是:欲界善、无色界善、三界无覆、无学心。
欲界善心现在前时,不可能初得染心,也不可能得上界善心,又不可能得三界无覆心,还不可能得学无学心;那么,有一个问题:欲界善心现在前时,能不能得自身——欲界善心?这是可以的。因为“续善疑有见”,以善心续善根位容得。
无色界善类似,不可能得诸染心及下善心,或三界无覆心;但在以世俗道离色染时,无色界善现起时即得无色界善心。
无色界无覆心,即无色界异熟生心,现起时自得。
无学心现起时,若在初尽智(包括练根)时,是自得,余不得。
因此,此上四心容自得。
而欲色无覆无记,《俱舍》也认为是“自可得”,《显宗》认为“二无”。究其原因,欲界无覆无记的初得,是在生欲界时,起染心,得威仪路、工巧处心;色界无覆无记的初得,是在离欲染时,如果认为欲界命终生色界时,舍所得色界无覆无记,则此时舍而得,又重得色界无覆无记,不须等到色界无覆无记现起时。因此,“二无余自得”,要更好一些。
《光记》尝试为《俱舍》辩护,但这种辩护,确实和《识身》“若成就不善心,定成就欲界系无覆无记心”相违了。虽然如此,《光记》的三种会通,也是极可赞赏的。
《俱舍》后面还有一段,这里顺便说说:
“慧者说染心,现起时得九,善心中得六,无记唯无记。”
这是引《杂心论》的颂,汉译《杂心》作:“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善心得六种,无记即无记。”
刚才说过,欲界染心时容得:欲界四(《俱舍》除无覆)、色染、无色染、学;色界染心时容得:色界三、欲无覆、无色染、学;无色界染心时容得:无色染、学——合在一起,三界染心时容得:欲界四、色界三、无色染、学,此即九心。是十二心中除无色善、无色无覆、无学。
欲界善时容得:欲界善;色界善时容得:色界善、色界无覆(《俱舍》增欲界无覆);无色善时容得:无色善;学心容得:学、色界无覆(《俱舍》增欲界无覆)、无色善;无学心容得:无学。——合在一起,三界善时容得:三界善、色界无覆、学、无学(《俱舍》增欲界无覆)。
而《杂心》说的是:“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隐没无记、色界善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
和《俱舍》相比,《杂心》少了欲界善心,在欲界无覆上,《杂心》和《俱舍》是相同的。所以《俱舍》批评《杂心》:“于善心中应言得七,谓由正见续善根时,欲界善心起位名得。”
《正理》这里,很显然,应有这句:“理亦应说得自无覆。”后面两句应依《宋》本并标点为:“色界染心:界退还位,得自善染、欲色无覆;无色染心:退无学位,得自界染及有学心。”
《正理》后面一段,《大正藏》和CBETA本几不能读,今依义理,将正确的文本和标点直接列出:“言善心中得六心者,谓于永离欲界染时,应知顿得欲、色无覆。——理不应得欲无覆心。初入定时如应别得色、无色善。初入离生、证阿罗汉时,得学、无学。——理亦应得欲界善心,谓以正见续诸善本。虽加欲善除无覆心,经主不应难令得七。”
《大正藏》本和CBETA除了前面的错乱之外,还多了一句:“然学无学同无漏故,总说一心,言六无失。”——这是一句有迷惑性的话,应该是后人添的。为什么添这一句呢?因为前面有一句:“有余但言心有十一,以学无学同无漏故。”
这是为《杂心》找补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找补太蹩脚了,因为《杂心》本身就列出了六种,其中学、无学显然是分为两种的。《正理》是不可能这样辩护的。而且,《正理》的正本线索在《光记》里有保存,一审即知。《光记》站在《俱舍》师立场上破《正理》:“汝若能救,何不救彼不说善心。”——这就有点抬杠的意思了。《正理》只是说“六”是对的,不必作“七”,并不说《杂心》对“六”的解释对。《正理》不同意《俱舍》,并非意在救《杂心》,只是说出正解而已。
《正理》后面应该是:“有余师释:得尽智时顿得六心,谓三界善,欲色无覆,及无学心。”
总之,《正理》诸本虽异文颇多,但见解是极清晰的。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当前的AI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拉胯? (1人喜欢)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8人喜欢)
- 烂尾的工地 (3人喜欢)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