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难言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文/黄西蒙
在中国古代史上,开国皇帝大多都是一代雄主,不仅政治、军事能力强悍,也普遍具有很强的雄性魅力,英气勃勃,胆魄过人。相比之下,南宋开国君主——宋高宗赵构,就显得非常另类了。他在历史上表现平平,在诸多重大历史关头都畏畏缩缩,懦弱怕事,尤其在南渡之后,对北方的金国极其恐惧。赵构畏惧金人,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这其中的原因,显然不仅是政治层面的,恐怕也与赵构难以言说的心理问题有关。
赵构在早年被封为康王,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靖康之变,他大概就是一个不会被后世记住的寻常王爷。其实,赵构在青年时代并不像中老年时那么胆怯,甚至还显得颇为勇武果敢。《宋史·高宗本纪》有记载:“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史书说宋朝王子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并不算罕见,但“挽弓至一石五斗”这样的描述,说明赵构在早年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而且力量很大,能够拉开很重的弓。
金人的视角更能佐证这一点。赵构曾一度作为人质,被送往金国,但他勇武的样子,却让金国人怀疑他根本就不是王子。在金国人眼中,宋朝的皇帝与王子都是孱弱之辈,文不能定国,武不能安邦,只会沉湎酒色,终日享乐。因此,赵构英气勃发的样子,以及超强的武功,让看管他的金国人都难以置信。按照《宋会要辑稿》里的说法,有次宋军从南方打过来,傀儡张邦昌都吓得痛哭流涕,但赵构表现得异常冷静,很有大将风度。金人愈发怀疑其不是王子,而是将门之后,便提出用肃王赵枢替换赵构来当人质。就这样,赵构幸运地逃出金国,而替他当人质的赵枢,最后就不幸死在金国了。
靖康之变后,皇帝、王子、公主相继被俘,被迫北迁金国,能在江南继承宋室正统者,除了康王赵构,也没其他选择了。赵构就这样“幸运”地当上了皇帝,是为宋高宗,也是南宋的开国君主。但是,此时他所面对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金国有可能继续南下,江南的叛军也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即便南方局势稳定,他也只想苟安,不会真的想灭掉金国。因为当时金国人手里至少还有宋钦宗赵桓(他在历经靖康之耻后,还活了将近三十年),一旦老皇帝回来了,赵构的位置就很尴尬了。为了避免政治上的争斗,赵构自然是一心求稳,哪怕是暂时的安定,也比迅速的崩溃要好。
赵构如此“心细”,并非因为他真的在为江山社稷着想,纯粹是为了一己之私,只要自己能享受优渥的生活,北方百姓怎么想,满朝文武怎么看,他也不太在意。如果仅仅不思进取,赵构在历史或许还不会有那么多骂名,但他害死了岳飞,让忠臣良将心寒,断送了北伐金国的最佳时机,则难逃后世批评了。
从心理认知上讲,赵构在青年时代,原本是不惧怕金国人的。而且,赵构早年武功应该还行,即便面对敌人的武力恐吓,他也不会畏惧。赵构在后来那么畏惧金人,甚至连与金人对抗的勇气都没有了,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当一个人遭受突发灾难时,他的内心没有办法承受这个巨大的创伤,由此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当类似场景再现时,就会陷入巨大的恐惧与焦虑中,甚至在生理上也会有严重的病症,同时导致人格的剧变。一个例证,就是赵构早年曾生育过一个儿子,名为赵旉,可惜早夭了。南渡之后,赵构就彻底丧失生育能力了,遍寻名医,也不见好,最后连个亲生的继承人都找不到。最终,赵构只能找到宋太祖一系的后人赵昚,立他为太子。赵昚也就是后来的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帝系的传承终于从宋太宗一系,回到了宋太祖的后人手中。
有说法认为,赵构是在行房之时,突然听到金兵马上就要杀过来的消息,大惊失色,仓皇逃命。因为这一应急事件,他的身心产生了应激反应,再有行房之时,就会想起金国人杀气腾腾的样子。由此一来,他丧失了生理功能,内心也变得冷峻、阴暗了。其实,这一说法缺乏正史的支持,当然,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写在官修史书里,只可能出现在民间野史里。经考证,这一说法最初来自一份宋朝的民间史料《朝野遗记》,其中有“惧然警惕,遂病熏腐……后宫皆不孕”等文字。
对赵构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大概是无法治愈的。虽然每个人心理素质不同,对灾祸的承受力也不同,但帝王的心理应激能力,似乎应该比普通人要强一些。但是,赵构很明显不是这样的帝王。他在PTSD之后的终身恐惧,本质上与他缺乏帝王应有的勇气和意志力有关,在剧烈变局面前,他的心理素质并不好,只是普通人的心理素质,但不是帝王应有的心理素质。
后世之人阅读历史,常有“我上我也行”这类心态,然后以自己的心理来揣摩、臆测前人的想法。但在重大历史时刻,并非所有人都有胆识和勇气去面对,更不用说发挥能动性,改变历史走向了。可以说,在胆气这一方面,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但凡创造伟大业绩的帝王,都是有超强生命能量的,血气浓厚,胆气充沛。那种身心羸弱的人,即便阴差阳错地成为君主,也很难撑起摊子。古代建立丰功伟业的帝王,往往在生育能力上也很强,生命能量与精神魄力也超出常人,这大概也是赵构不及之处吧。正如乾隆帝对赵构的评价,“宋高宗耽乐西湖,偏安南渡,不能恢复中原,雪君亲之耻。既不如光武之中兴炎祚,并不如勾践之忍耻吞吴”,赵构没能克服自己的“心魔”,没能走出精神创伤的阴影,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其个人的耻辱,也是时代的悲剧。
(本文系原创作品。在此与个人公号同步发布)
-
黄西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2 19: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