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60) - 刺热篇之五臓热病的辨证、刺法、面色与气穴
三十二、刺热篇
三十二-1、热病(肝、心、脾、肺、肾)
原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héng)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倪师注释:
肝生热病时,(肝炎)病人必小便先黄,腹中隐痛且容易疲劳,身体发热。一旦热盛,会造成病人狂言乱语,易受惊吓,胸胁满痛,手足躁扰不安,无法安卧。此病若逢庚辛金日受克之时,必加倍严重,甲乙木日当令之时,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阴阳相绝,病人必于庚辛日受克之日而死。吾人可用针刺足厥阴与少阳两经。脉气上逆必产生头顶阵阵痛,这是脉气上冲头面之故也(肝经支络入百会穴)。
心发生热病时,先有悒悒(yì)不乐的症状,数日后才生热症。热盛则发生急剧的心痛,情志烦闷不舒,易呕,头疼面色赤红,身无汗出。如逢壬癸水日为受克之期,病必加重,逢丙丁火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气,手足冰冷,这是危症,病人必于壬癸水日死亡。可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来施治。
脾臓生热病时,病人会先头重脚轻,再两颊痛,心烦,面青,想呕又不吐,身体发热。热盛时则腰部痛,无法前后弯曲,少腹胀满下痢,两侧颔部痛。如逢甲乙木日为受克之期,病势必加重,戊己土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有呼吸短促,手足冰冷的危症,逢甲乙木日必死,可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肺有热病时,初始必感皮毛战栗,再会厌恶风吹与寒气,舌生黄苔,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喘咳不止,胸肋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强烈,汗出皮表且感觉寒冷。此病逢丙丁火日为受制之期,遇庚辛金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是危症,逢丙丁日必死,可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使其出血如大豆般之大小,立可痊愈。
肾臓生热病者,先产生腰痛和足胫酸痛,苦于口渴饮水不止,身体发热。热盛时则生项强头痛,足胫寒冷且酸。足底热,不欲多言。危险时会有项部疼痛,走路摇晃不定。戊己土日为受制之期,病必加重。壬癸日为当令之期,必生大汗,一旦呼吸短促,手足冰冷,逢戊己土日必死。可针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有热症,出汗时必是其臓气最旺之时,即属性相同之期。

课堂笔记:
1.刺热论这一篇,专门讲遇到热病时该如何针刺。

2.“肝热病者”,这个讲的是急性肝炎或类似的肝病。
3.“小便先黄”,肝经络阴器,所以肝一热的时候小便就是黄的。
4.中医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来辨证,中药也有分寒热和虚实。如果病人便秘,要分是热实还是寒实。例如小便出来是黄的,通通是热证;小便是白的、脸色是苍白的、脉细小的,都代表了寒证。
寒证就是小肠大肠不蠕动,停在那边,所以寒证便秘的病人不会觉得肚子痛。但热实的病人就不一样了,干大便排不出来就会在肠子里面搅动,肚子会很痛。
所以处方也分两种:如果是热实,中药就会开去热和去实的;如果是寒实,中医就会开去寒和去实的。其中去实的药是一样的。

5.“腹痛,多卧,身热”,寒症的肚子不痛,热症的肚子很痛。
6.“热争则狂言及惊”,容易受到惊吓、乱讲话。
7.“胁满痛”,两个胸胁、胁肋就是肝臓所在之处,所以这里会满痛。
8.“手足躁,不得安卧。”这是肝经的症状。因为肝主怒。尤其在受热时,情绪会非常不好,手足会燥扰,没办法好好睡觉。

9.“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甲乙是木,庚辛是金,金克木。所以肝臓病遇到甲乙日时,即木病遇到木日,就会病起,所以会大汗;遇到庚辛日时,金火相刑,就是最不好的时候,这时如果气逆即脚冰冷,就是死日。

10.“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这时下手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病人如果气逆,即脉气冲到头面上,造成一阵一阵地头痛,你就在肝经的俞穴太冲和胆经的原穴丘墟上用刺法。因为肝经是阴经,没有原穴,所以用俞穴来代表,即太冲。
11.关于五臓之热的治疗,可以用针灸,这只是一种。我们后面还有很多治病的手法,张仲景也留下很多处方。
12.“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如果炎症(热症)在心臓,病初时病人会很不开心——因为心主喜,心臓好的人是很开心的。几天以后,热开始发了。
13.热跟火怎么区分?太阳照下来的、看不见的天阳,是热;看得见的、在燃烧的,是火。在中医观念里,热和火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有祛热的药,有降火的药,这是两回事。
14.“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心是相火,现在又热,受到伤害,所以整个心里面的阳都往外跑。心主红色,所以心阳跑到脸上就面赤了。
15.“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丙丁是火,壬癸是水,水克火。所以心是火,遇到丙丁本火日时,会大汗,即病起;遇到壬癸水日时,如果气逆(脚冰冷),就会死。

16.“刺手少阴、太阳。”此时的针刺手法就是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一般在四肢上取穴时,都是以原络穴为主,即主客治疗法,又称原络治疗法。

17.“脾热病者,先头重”,脾臓热的时候,头先重,因为脾主湿。你要记得,病人身上没有痛,但只要他跟你讲感觉身体很沉重,你就治他的脾臓。因为脾主湿,湿很重的一个东西,脾病就好像身上提着一桶水,非常沉重。
18.“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颜青,脸会发青,为什么?因为脾热太过了,反侮到肝臓,肝的青色会被表现在脸上面。脾主湿,脾有问题时,例如湿很盛、肿大,就会顶到胃,胃受到压迫,就一定会感觉恶心、想吐、吃不下东西。
19.“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热症都会有身热的现象。热太盛的话,为什么会腰痛呢?所有少腹,都是脾臓在管。当脾湿很盛的时候,肚子会往下坠,病人的腰就会有被牵扯到的痛。
*20.“腹满泄,两颔痛。”腹者脾土之郛(fú)郭,故腹满泄。胃之悍气上冲头者,循牙车,下人迎,故颔(hàn,下巴)下痛也。
21.“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甲乙是木日,戊己是土日,木克土。所以当脾臓病遇到戊己日时会大汗、病起,遇到甲乙的相克之日时会更严重。如果气逆即手脚厥冷,病人会死。
22.死的证,都是阳绝了。手和脚为人体末梢,都是阴阳交汇的地方。当阳开始绝的时候,会从末梢开始往身上冷,即手脚冰冷代表着阳绝,当然会出现死证。
23.“刺足太阴、阳明。”刺法是选择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道。你可以选择足三里、三阴交,因为这些穴道无所谓补泻。
24.“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肺热病发时,皮肤会先感觉一点点冷,汗毛立正起来。因为肺主皮毛。
25.“恶风寒”,风吹到很难过。诸位记得,只要中医一讲到风,指的就是阳——风就是阳。心肺在上焦,故胸是阳的地方,所以很讨厌风吹啊。
26.“舌上黄,身热。”肺在管舌苔,所以肺一热的时候,舌苔就黄掉了。

27.“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即这个痛从胸部这样环绕一圈到背后,这是奇经的阳维脉经过的地方。也就是说,肺热会引起阳维痛。
28.如果病人没有身热,只是围着胸肋走的痛,那这是属于阳维脉痛。下针外关穴,痛就去掉了。
29.“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没有办法做深呼吸。头痛很重,是因为阳受损,一直往上冲。
30.“汗出而寒”,肺主皮毛,肺一热的时候,毛孔张开来,汗又不断地流,阳热一直往外走,不能固护体表,病人就会感受到外面的寒。
31.“刺手太阴、阳明”,这时可以针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32.“出血如大豆,立已。”如果我们要出血,绝大多数是在井穴上放血。《针灸大成》认为五俞穴中,“井主心下满”“荥(荣)穴主身热”。所以诸位记得,凡是热症,都可以下荥(荣)穴。我们祛热的方法很多,你只要在四肢末梢和经脉的地方看到有青筋冒出来的,通通可以放血。一放血,热就退掉了。

33.“肾热病者,先腰痛,胻(héng)酸,苦渴数饮,身热。”肾发炎,有热的话,刚开始腰痛。胻即足胫、脚颈的地方,这里会酸痛。再就是非常渴,想一直喝水。
34.肾臓有问题时,嘴巴都会有点燥渴。因为肾主唾液(金津玉液),当唾液没了,就代表肾臓有问题。
35.觉得很渴一直想喝水,除了肾臓出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是中午在外面吃了放了很多味精的饭菜。所以吃味精伤肾,不要吃味精。
36.“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膀胱经与肾经是表里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病人“胻寒”,即脚的胫骨是冰冷的。
37.“足下热,不欲言。”正常的脚应该是脚底热、脚背冷。肾病者是脚底与脚背都热起来。
38.“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戊己为土,壬癸为水,土克水。故肾臓病在土日会严重。
39.“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所有会发汗的,会在它所克胜的日子出汗。
三十二-2、热病之面色
原文: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倪师注释:
肝发热(炎)之病人,必左颊位先赤。心发热之病人,必额上先赤。脾发热之病人,必鼻上先赤。肺发热之病人,必右颊先赤。肾发热之病人,必下颔先赤。能于未发病时,已见赤色而施治者,就是髙明之医师治病于未发之时也。
如果热病皆从其部位起赤色,施治得当,则在到臓气最旺之日必痊愈。如刺法不当,则必须要过笫三次臓气最旺之日才会好,严重的逆治会使病人死亡。因为热病要汗出而止,必在当值气旺之日方可大汗。
治疗各臓之热病,必先令患者饮入大量之冷水再施刺法。令其穿薄的衣服,居于阴凉处,令身体变冷而停止施治。
课堂笔记:
1.在中医的《内经》理论中,人的脸颊左边是肝,下巴是心,中间是脾,右边是肺,额头是肾,这五个臓的位置分别代表着木、火、土、金、水。

2.“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肝有热的时候,左边的颊呢,先会看到赤色。
3.“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脾热的时候,鼻子会看见赤色。肺热的时候,脸颊右边会先看见赤色。

4.“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心热的时候,会在额头上看见赤色。肾有热的时候,会在下巴看见赤色。心和肾这两个的颜色是相反的。因为火气往上冲,造成额头上是红色。就好像《易经》的先天之卦象“火水未济卦”与后天之卦象“水火既济卦”的关系,上下是倒过来的。
5.如果只有眼角上方攒竹这里有一点点红了,那是痔疮,不是心热。
6.“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当热病还没有开始发,你看到脸色变化,知道此人要发热病了,就先刺,病就不发了。这是上工治未病,通过望诊就可以看到。
7.“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正常情况下,热病会在所克胜之时,气最旺的时候就好了。但是如果刺错了,病程就需要三个周期才会好。即病人还是会好,但时间会拉得比较长。如果是严重的逆刺,刺得完全不对,病人就会死。
8.“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在治疗所有的热病时,即在下针之前,要让病人大量喝冷水,衣服要穿得薄一点,住得地方也要冷一点,不要太热。这是治热病的方式。
三十二-3、五十九刺
原文: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少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倪师注释:
凡热病,若先见胸胁部痛,手足躁扰,可用刺法来泻足少阳胆经,补法来强化足太阴脾经。病情剧者,可依《水热穴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泻热。
若热病初时手臂疼痛的,可刺乎阳明手太阴二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初生于头部者,可刺项部太阳经穴,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始生于足胫者,可刺足阳明胃经,令其汗出而止。热病先发生全身沉重、骨头瘸、耳聋、目昏眩者,可刺足少阴肾经。严重时可利用《水热病论》中的五十九穴来针刺去热。热病若先发生目眩晕而发热、胸胁苦满,可刺足少阴肾经穴与足少阳胆经来治疗。
太阳病脉现,病人面色光亮,两颧发赤,此为热病也。赤色停留不动,则可说,只须得汗即愈,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若脉呈现太阳与厥阴相互争夺者,死期不出三日了。
若太阳热病内延肾臓,则会呈现少阳之脉与色。少阳的脉出现与色赤在两颊,这是热病。若赤色不传变,即可说,一旦得汗即愈,时机未至尔。若此时又与少阴脉互见且相争者,死在三日之内。
课堂笔记:
1.《黄帝内经》的第六十一篇《水热穴论》讲的就是五十九刺,到那时我们再介绍五十九刺。

2.“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少阴。”热病患者,如果是从胸胁开始发热的,就刺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泻木补土)。因为胸胁痛是肝和胆。
3.“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如果热病是从开始手臂开始痛的,就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
4.“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如果是热痛始于头顶的,头顶即太阳经,故刺足太阳膀胱经。
5.“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如果热痛始于足胫的,足阳明胃经是连着足胫的走,故刺足阳明胃经。
6.“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身重代表太阴,你就可以在足太阴脾经上刺。骨痛、耳聋、眼睛发黑,这些都是少阴证,你可以刺足少阴肾经。
8.“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如果颧骨的颜色很浓、很鲜、很光亮,这都是阳热之病。热病会从脸上看出来,这是“荣未交”,即血还没有交接过来。凡是热病在表、在太阳经,通通是汗解。
9.“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太阳脉是阳,寸脉也是阳,故会比较浮一点。如果太阳脉和厥阴脉相碰到在一起,死期不过三日。
三十二-4、热病气穴
原文: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倪师注释:
凡热病必有气穴,三椎下身柱位痛,必主胸中大热。四椎下有痛点,必主横膈有热。五椎下有痛点,必主肝臓热。六椎下有压痛点,主脾臓热。七椎下有压痛点,主肾臓热。这些都是在督脉上可察知的反应病点。这是以第三椎身柱穴位为标准来察的法则。
自两颊下方赤色逆行上颧,表示腹中有大硬块。如赤色向下牙颊车位扩散,必有腹满之症。颊下向上位扩散赤色者,为饮食已不入口的疾病。
课堂笔记:
1.“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根据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顺序上,第三椎是肺俞,第四椎是厥阴俞,第五椎是心俞,第六椎是督枢,第七椎是膈俞,第九椎是肝俞,第十一椎是脾俞。现在这几个气穴全部往上走了,为什么?
太阳受病时,这个病结在背上,与督脉是连到的。热的本性就是往上冲的,当这个热进入督脉时,我们会在头面上可以看到相应的颜色。所以当肺、膈中、肝、脾、肾之气,原本在下面,也会随着热病的气血往上升。

2.“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血在骶骨那边,尾椎骨这一带。
3.除了帮你做诊断,这些气穴都是可以下针的。当你在背后按到督脉有压痛点,就可以在督脉及旁边下针,即在它的俞穴下针。在督脉直接下针时你的针碰到骨头就可以了。
4.我们的目的是要散热,故起针时不要扪针,即起针时,针直接拔出,手不要按针口,让气漏一点出来比较好。
4.“颊下逆颧为大瘕。”大瘕就是肚子里面长东西了。即脸颊的颜色由往颧骨上逆,赤色往上逆,代表着腹中有硬块,例如子宫肿瘤。
5.“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下牙车即地仓、颊车的地方。如果在这里看到赤色,代表肚子涨满。如果是在颧后看到赤色,代表两胁会痛。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