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检阅是全方位的,大到题材类型是否创新、故事是否讲好,小到画面构图、台词读音和书写。演员张晚意因在《父辈的荣耀》《长相思》中读对了“号召(hào zhào)”“剽窃(piāo qiè)”“癖好(pǐ hào)”“勉强(miǎn qiǎng)”等常用词汇,被很多观众亲切称为“互联网语文老师”。演员檀健次读对了“血债血偿(xuè zhài xiě cháng)”、魏大勋念对了“躯壳(qū qiào)”,也获得了不少好感。毕竟,这些词汇常被读错。不止读音,影视剧中涉及文字的部分一直是错误高发区,屡屡遭观众批评。文字上的错误虽说不像离谱情节一样致命,但很容易在表达上造成歧义、让观众出戏,影响作品的整体水准。今天,就请大家和得见影视(ID:DJYS220)一起,批改一下国产影视作品交上来的“作业”。
不似《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等片名有意二创,一些作品的片名字体使用是单纯出错。2022年,讲述纸媒行业变更的都市剧《盛装》播出,大概是为了契合剧中时尚杂志转型的故事,《盛装》的海报风格向杂志封面靠近,并对字体进行了艺术化设计。不过,仔细看会发现,片名的“盛”字少了一撇,至于少了的一撇代表什么,无从可考。比起这种模棱两可的错误,一些影视作品在艺术化字体上犯的错误引发过行业内外瞩目。古装剧《梦华录》播出时,有观众对于片名“录”的书写是否多了一横展开过讨论。直到中新文娱采访了中国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杨再春,才有了定论,杨再春表示:“从古至今不管是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没有这种写法,这个字肯定是错字!”艺术化字体、书法字体如不谨慎使用,再厚重的故事都要打折扣。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满江红》就在此处栽过跟头。影片的宣传海报中的《满江红·写怀》繁体简体混用不说,“怒发冲冠”中“髪”字错用成了“發”字。针对影视作品片名、书法字体的使用,早有书法专家提醒。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宋华平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影视作品片名题字常有错字、丑字、差字,“影视作品是综合性艺术,片名题字不伦不类,误导广大观众的审美。影视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桥梁,片名题字书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讲好中国故事,影响文化自信。影视又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平台,片名题字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青少年对汉字书法的认识及书写水准。”去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引导有关单位对汉字使用不正确、不规范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对违背汉字书写规律和审美品位,粗制滥造、拙劣夸张、观感不佳的字体及时进行清理替换。至于汉语方言、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早有标准可供创作者们参考。200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
众所周知,出于汉语言文化、方言使用、辅助理解等原因,加字幕是我国影视作品的特点之一。一部影视作品的文本体量不小,因此字幕错别字层出不穷,常被观众“捉虫”。最明显的错误是打错常用字,比如人名、地名、固定称谓等基本词汇。这些错误出现被发现的概率非常大。悬疑剧《猎罪图鉴》热播时,就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被网友挂在热搜上以示警告。其一是“为什么”被写成了“为什幺”,其二是将“警察”写错为“晋察”。都市剧《相逢时节》片头将“领衔主演”写作“领街主演”,也曾令观众咋舌。如此严重的错误,让众网友纷纷喊话片方后期,“扣钱”“扣鸡腿”。稍“隐蔽”一点的错别字是音近字误用、同音字误用,此类错别字出现稍不注意便会导致语义错误、表达偏差。古装剧《花戎》的预告中,男主作为女主的师父,语重心长地教育女主,“修仙之人,切忌心浮”,然而字幕却将“切忌”写成了“切记”。配上二人暧昧推拉的画面,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与仙侠剧只顾谈恋爱的基调暗合。差不多的错误,古装剧《楚乔传》犯过多次,比如将“不慎遗失”写作“不甚遗失”,“危及皇权”写作“危急皇权”,“鲁莽嗜杀”写作“鲁莽弑杀”,“杖责”写作“杖则”,“下三滥”写作“下三烂”……对于错别字的审核,电视台要比视频平台严格许多。前段时间,古装剧《莲花楼》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两个版本都在追的观众发现,央视播出版本不光有镜头剪辑的调整,更有错字病句的修改。“伤在本源”改为“伤在本元”,“吃里扒外的狗”改为“吃里爬外的狗”,“强用内力会怎么样吗”改为“强用内力会怎么样嘛”……如此订正错别字,让网友看到了电视台的专业力。电视台对字幕有如此严谨态度背后,是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对此做出的规范。2013年,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存在不规范、不准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尤其是乱改滥用成语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发现、迅速纠正。某种程度上,影视作品错别字造成的影响,与作品的影响力是成正比的。早前就发生过中学生跟着电视剧字幕认词结果因字幕用词不规范导致考试题做错的事件。可见,规避错别字,影视行业需要更强的责任意识。
字幕错别字后期要“背锅”,台词病句可能是从“娘胎”(剧本)里带出来的。古装剧《云之羽》中“伤感的感觉”可能是演员口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大批量出现的“手上的掌上明珠”“听过一些耳闻”“独个儿一个人”等,非常不应该。常见的语义重复式台词还有“现在当务之急”“多年的夙愿”“视百姓如子民”“不要这样如此”“刚刚大病初愈”……不论低分烂剧、品质之作,均有使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金句台词如今常常见于互联网,但在该剧首播当年,台词中的病句引发过一场浩大的“纠察风暴”。剧中病句除了语义重复,还包括成分缺失、语序不当、指代不明等问题。用词不当也是字幕中常见的病句类型。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总结,“首当其冲”“趋之若鹜”等成语常用常错。一些剧集开篇世界观/背景的介绍,更是病句出现的高频区,是可以出一本“错题集”的程度。在这里以陈凯歌监制的首部网剧《民初奇人传》开篇的旁白浅浅举例:“我们是一群在江湖中沉浮的糊涂人,自命不凡、形形色色,合称八行,千百年来我们恪守这所谓的规矩,却从未自省过,或许这份规矩本身就是一种逾越。”病句出现不分题材类型,谍战剧的旁白文本也逃不过。《局中人》的背景介绍是这样的:歧义、结构混乱、用词不当、语义重复,全都用上了。这串病句对于剧集而言近乎致命,因为它出现在第一集的最开端,劝退了不少对文本要求高、对病句“过敏”的观众,旁白尚且粗枝大叶,遑论需要逻辑严谨的谍战故事。观众纠察错字病句是有用的,《局中人》剧方在争议出现后修改了背景介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导演张开宙为剧中出现错字病句公开道歉过,承认是剧组把控不足,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了修正。
“台词上出现了一些失误,确实是不应该,即便我们追求的是口语化风格,但口语也不代表一定出语病。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在我,对前期拍摄的台词把握不够严格……”张开宙曾如此表态。不是说影视作品中有错字病句就是“犯了straight”(指“犯了死罪”),根据广电总局在201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的通知》,黄金时段拟播电视剧单集字幕错别字达2处,应退回制作机构进行修改。说起修改错误,视听平台这两年在此领域的不停“修炼”,根据观众意见边播边改的“售后”模式愈发成熟,剧集的剪辑不够精炼、BGM不够贴合,滤镜不够适配等等,都可以通过后期修改。经典案例有《东宫》连夜剪辑名场面、创造双结局,最近的案例有《长相思》(第一季)修改局部粗糙特效。只不过此类修改多用于维护用户的观赏体验,错字病句的调整,还比较少见。当然,后期小修小补无伤大雅,大修大改可能要破坏艺术品质。或许,影视作品中的错字病句,更需要将前期工作做到位。多年来,业界对这一现象的讨论不止不休,不少专家认为,出现在大众媒介中的错字病句拉低了公众文化审美。话说回来,一部影视作品涉及文字量巨大,4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台词量能在7000-10000左右,偶尔出现差错再所难免,纸媒也有万分之三的错字空间。
只不过字幕和台词反映着创作者对项目的用心程度,毕竟一部作品的文本由整个项目组、多个环节把关,出现过于离谱、频繁的错误确实不应该。
影视作品受众基础大,过往案例已然说明,即便是无伤大雅的小错,也会有千千万万名“语文老师”在线批改,没有一处可以成为隐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