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做個不要臉的人:關於「創作焦慮」
最近因為工作,有機會訪問了一位影視從業者,二十七歲入圍金🐴獎,而後三年又分別入圍金鐘獎、(台)北影獎、金🐴獎……不到三十歲,四五次入圍(而且都是長片/劇集,不是短片,也不是同一部片),在外人看來真的非常厲害。但在訪談過程中,將近兩個小時,他頻繁提到「我還不夠好」……
可以說是謙虛、力求完美、冒名頂替症候群……也可以說是有包袱,年輕有為、公開受訪,只能呈現這種最安全、最不會得罪人的面貌……但不論怎麼推測,在對談中,同樣身為一個糾結、內耗的創作者,我從他身上感受到了很大的「安慰」。
說來可笑,人家精神內耗之後能做出「作品」,庸人自我困擾之後只能做出「廢品」,到底算什麼同溫層安慰?但聽到他說,曾經的自己也會擔心做出來很爛的東西,擔心因為自己很爛而給團隊造成麻煩、明天就被換掉……因為害怕不完美 就一直逃避去做,拖到Deadline之前 才大爆發趕工……種種的創作恐懼與焦慮,像極了我們這些在新手村裡面糾結、撞墻的菜鳥。
訪問當下,怕太失禮,我沒好意思問他,這算不算是一種「偶包」?……因為害怕作品很爛、別人也會覺得做出這個作品的人很爛,所以很抗拒把不完美的東西呈現出來,也很害怕看到別人眼裡那個不夠好的自己……但「完美」這件事情是永無止境的,甚至,在如今的他看來,那些入圍金X獎的作品,也同樣存在各種可以完善的地方。
如何與自己的創作焦慮共處?
別無他法,就只有放下這種完美主義。接受目前自己就只能做出這樣的東西,然後學習「不要臉」,Deadline到了,就把這些(不論自己覺得多麼爛的)內容交出去,接受檢討、反覆修改。
一直做、一直做,寫本或拍片,持續做,而且做的時候要進入狀態、專注在作品本身(不要去想自己很爛、內容很廢…)。相信,持續做下去,就會有進步。
以上心路歷程,對於一個同樣深陷內耗漩渦的人來說,真的很有共鳴。
————
但回到「專訪」角度,普羅大眾讀者,誰有耐心看一整篇文章都在談論創作焦慮?(很無聊,也與大多數人無關。)
訪問已經做完了,聊的過程自己覺得很受用,但回到編輯台,面對空白的文檔,卻又難以下筆……
復盤整個過程,主編說,因為「沒有抽離」。未能跳脫出來,從「人物」角度思考,如何立體、多面向地呈現這個人。受訪者傾述他不同階段的焦慮,通篇沒有跌宕起伏與節奏重拍(都是「我不夠好」,只不過是在不同作品時期),讀者接收到的資訊雷同且冗長,他們為何要花時間來了解這樣一個反覆檢討自己、缺乏魅力的人物?
主編說,受訪者的人物魅力很重要,採訪者的人物個性也同樣重要。
想要呈現出人物「討喜」的那一面(讓讀者願意看完這篇專訪),採訪者也必須有相應討喜的行文筆觸和性格特質(有能力做出深入的訪問,寫出獨到的觀點)。
而且,能夠寫好(文學性強的、長篇幅的)深度人物專訪,通常也能夠駕馭劇本。
一切從「人物」出發,要把「人物」寫得真實、立體……學生時期無數次聽老師們提到的「咒語」,真正動筆時候,困難重重。即使從身邊照抄一個現實人物,寫進劇本裡面,還是會被批評「太懸浮」。這是筆力的欠缺,也是觀察能力的欠缺(把人物看得扁平了)。
主編開玩笑說,也許,從小被規訓成「乖孩子」、「做題家」,長大了,在做創作時候真的很吃虧。頭腦被條條框框(標準答案)卡住了,不夠靈活、非黑即白,失去了游刃有餘、彈性柔韌的鬆弛感和敏銳度。
怎麼解決?
如何提升?
真的,也別無他法,接受自己機械化、僵硬死板的大腦,接受自己只能做出平面、無趣的內容,然後,多讀、多寫、多思考,爭取下一篇稍微突破一點點……(踏踏實實,一步一腳印,只和自己對比,能做到這篇比上篇進步,就已經很棒了。)
講起來非常陳詞濫調,但也只能這樣了。
持續做下去,就會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