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听,再说
恐惧会掩盖受伤的感受,比如我们害怕被领导骂的时候,第一反应大多就不会是感觉受伤。 - 为了平复恐惧,我们会本能地遵从强权的要求,去服从,去执行,以免被继续伤害。 - 逐渐地,这些受伤的感觉会变成委屈,这是一种受伤和愤怒组合起来的情绪。 - 在平时,恐惧会一直压抑着这些委屈。 - 当这些情绪开始劫持大脑逻辑思维中枢后,就会让人对外界的看法越来越负面。 - 比如当一个人被领导骂太多,就会开始认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领导是好人”。 - 随着情绪劫持的加深,这个想法会逐渐泛化为“这个世界没有好人”——因为从来没有人站出来为我的伤痛说句公道话! - 这些负面泛化的认知往往确实很偏激,不符合常理。 - 但这个时候去劝说和讲道理,去告诉对方想错了,那不仅无法矫正这些偏激认知,反而还会激化问题。 - 因为对方会觉得:“你和别人一样,打着为我好的旗号来伤害我,忽视我的感受,还把一切责任推到我身上,说我这么苦都是自找的!” - 反之,如果能够让对方把偏激的想法说出来,并且给予一定的理解,那情绪消退后,对方反而能意识到自己有改变的责任,有些想法不能去相信。 - 任何人都不笨,只是情绪上头后,脑子会被情绪劫持。 - 但如果倾听者本身处于脆弱状态,比如焦虑于孩子会变坏的父母、害怕倾诉者干傻事的友人,那就不会有空间来容纳倾诉者这些带着偏激色彩的委屈。 - 这个时候倾述者得到的只能是规劝和说教,这就会导致问题一直延续下去。 - 任何人在强烈的委屈下,都会越来越相信是这个世界欠自己的,都会越来越觉得应该改变的是世界,而不是自己。 - 对于主要利用矫正不合理认知来解决问题的认知行为咨询师来说,这也是最需要注意的一个坑。 - 对于有子女教育问题的家长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坑,不要把孩子情绪上头时说的话当真,不要条件反射地急着去教育孩子,这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做得到的。

作者:苟渝
来源:聆听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