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一次悟到的时刻
查看话题 >返璞归真的快乐
给钢笔换了一个墨囊,把还留有零星墨水的空管随手扔进了墙边的垃圾桶,墙上瞬间就有了一串墨汁的印记。效果就是小时候用钢笔不出水,猛地一甩,不是在桌子上就是在地上或者是墙上留下了一组有规律的痕迹。虽然家里的墙皮到处都开始脱落,特别是阴雨天之后,总是东掉一块西掉一块,处处斑驳,但看着点点墨迹还是挺难受的。坐在沙发上,也会不自觉地看弄脏的地方,坐如针扎。
这两年我总是犯一种要把所有东西维持原样的病,于是便迅速上网买了修补墙面的漆。加班回来明明只想葛优躺,但身体却很诚实,研究了一下修补漆,迅速开干。颜色很契合,刷一层,等干了再刷一遍,反正有颜色的瞎胡弄得很满意。白色就不那么顺利了,刷了一层,原本的墙皮湿了就开始脱落,明明只有一点墨迹,却掉了一大片,典型的“妈见打”行为。以前的话,被我爸看见了,准是要挨骂的。不过烦心的事多了,下限自然变得很低,掉了就撕掉再涂,不那么平整,好歹也白回来了。总之,胡弄,糊弄,不觉得累,也不暴躁了,好像找到了返璞归真的快乐。这是动手的治愈。

过去一段时间,从不想明天和将来,而学什么,做什么,基本上是因为我需要。要是问我,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大抵我是讲不出来的。不过涂墙的时候,那个空白的记事簿上有了第一个想要做的事——学水彩画。最近一直在听高盛元讲《诗经》,也不是多认真地听,就是一边做别的事,一边当播客听。他说,我们现代人很少去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其实他的意思是我们不认识那些诗句里出现的动植物,连五谷在庄稼地里的样子也是不知道的。我们和诗很远和自然万物也很远。确实我们在车水马龙里,在钢铁森林里,在网络的喧嚣里,还有在生活的苟且里……我们要上班,要追剧,要网购……有太多的要做了。
人世匆匆忙忙,可能只有生活归零的时候,才会注意到眼前的自然与生命。今年以前我不认识海棠,除了李清照那首著名的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实,不是绿肥红瘦。海棠也一直在身边,就在每天上班经过的大马路上。乍暖还寒的时候,新绿与星星点点的嫣红在枝头平分春色。若是垂丝海棠,一场春雨之后,花骨朵下还悬着剔透的水珠,在春风里颤颤巍巍,愈发娇艳,便为什么是“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再暖一点的时候,海棠正盛,极尽绽放,远远的便能瞧见一树粉红,根本没有绿叶什么事。以前只以为是樱花,樱花是春天里的idol,人人追捧,哪知道海棠也有不输樱花之美。老实讲,从前我也没怎么看过樱花,唯一有点印象的是鸡鸣寺和玄武湖的樱花,与其说是记得樱花不如说记得“鸡鸣寺樱花”这个标签。
关于生命与自然,还有那么一点几率是因为热爱而探索过。看一个视频博主访古,在某个山林庙宇之间寻找李白的踪迹。我觉得有点尬,拍出来的效果不是真实真诚的,而是在山林里自问自答,你看到了吗?你找到了吗?我有点疑惑,一千多年前的事了,真的还存在于地表之上吗?不过这一幕倒是让我想起多年前去绍兴瞻仰王阳明的墓。当然是历史遗迹,和相隔不远的兰亭遗址是截然不同的风貌。对,这个兰亭就是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不说熙熙攘攘,但不乏游人,风景如文所述确实很美。而明代这位圣贤的墓,游人罕至。不是没有修葺,但也只是有修葺而已。在乡间的小路边,往山脚走一两分钟,然后拾级而上便是。简简单单的墓碑前,有鲜花,有水果还有酒。没有很多人来,但总有人会来。而来这里的人大多是慕名拜谒,不是参观。感受也和去兰亭去杜甫草堂这些遗迹不一样,更和去明孝陵和定陵地宫这样的帝王陵寝不一样,可能更真实更自然,好像时空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从上往下看,你会想眼前的这片氤氲着水汽的山间盆地和几百年前有何不同?如今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难道当年不是吗?还有面前的会稽山脉还不是和当年一样屹立在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须臾,也许在一刹那风雨里就过去了,但自然与万物周而复始,在此间永存。
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啊,努力没有用,摆烂却不行,江海余生只不过是夙愿罢了。承认庸庸碌碌,接受事与愿违,看窗外的树,听过境的风,与月徘徊,夏去秋来,返璞归真,在具体的事里体验快乐。人生,不过人生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