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才是最有效的练习
先来看个不算故事的小故事:
1908年,约翰尼·海耶斯夺得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当时的报纸把这场比赛描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海耶斯不仅夺冠了,还创造了马拉松世界纪录,成绩是2小时55分18秒。如今,距离海耶斯夺冠一个多世纪以后,马拉松的世界纪录已经刷新为2小时2分57秒,比他创造的世界纪录快了近30%,而且,在有的马拉松比赛中,如果你是年龄为18~34岁的男性,只有成绩不低于3小时才可能获得参赛资格。
造成如此大的差距有很多原因,也许是人们吃的更健康了,也许是人们的身体素质更强壮了,但最为关键的是,人们的训练比以往更多、更系统。
这个故事说明练习是有用的。但是单纯地以数量为目标的练习意义并不大,比如做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做更多的题,会的还是那些之前就会的题,不会的仍然不会。
现如今,有一个很火的说法,叫做「1万小时定律」,大体意思就是你想在某个方面成为专家,至少得需要1万个小时的学习及练习。大量的练习是没错的,可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表现和水平。如果你想提高棋艺,只和别人下棋,无法提高,你要单独研究特级大师的棋局,才可能提高;如果你想提高掷飞镖的技能,只是经常和朋友一起玩,水平不会提高,你只有花些时间单独练习,致力于复制你投掷成绩最好的那些投掷动作,才可能提高。
所以,作者一直在强调,只有「刻意练习」才是正确的有效的练习方式。那么,怎么样做才是「刻意练习」呢?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有个明确的目标对于做任何事情都很重要,否则我们很容易放弃。只有目标明确合理,我们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2.练习时保持专注
研究表明,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100%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专注,这样效率才会更高。另外,也要注意休息,一旦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有效地专注于练习了,那便停下来,调整过后再继续进行练习。
3.及时反馈
对于进行刻意练习的人来说,有个老师是极其重要的。有了老师,我们才能及时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对以及哪里做的不对,进而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练习。否则只会徒劳无功,甚至南辕北辙。
4.需要走出舒适区
一旦我们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技能水平,无论是开车、打网球还是烘焙,就很难进步了。这时我们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才最为迅速。
我们要想在某些方面占据优势,那么一定要多加练习,并且得是「刻意练习」。练习是决定某人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有所成就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即使一开始智商、天赋等因素会发挥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作用便会慢慢消失。究竟谁是最杰出的人物,练习的程度及有效性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想,「刻意练习」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技能。毕竟我们和其它任何动物都不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和改造自己。当我们在提高自己的时候,才算得上是人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