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短评』
从韩炳哲这个名字刚进入中国的文化视域起,我就开始关注他了,不过直到最近我才终于有时间读一读他的作品。虽然他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赞同,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位哲学新星的欣赏。 关于《倦怠社会》,确如封底文字所说,它是“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很多内容,我都与之产生共鸣,但也有些方面,我无法与之共振。先简单谈两点吧。 首先,书中没有对“他者”进行明确的阐释,“他者”的所指在非人、他人与社会之间跳跃,这不免让人感觉作者通过“免疫学范式”引入后续讨论有些生搬硬套了,导致论述过程有一点拧。套用这个范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延展和延伸。也是因为“他者”没有清晰的界定,作者表达的观点是分散的,也经常反复。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作者借助“免疫学范式”,在人与非人、人与社会、个体与他人三个方面进行更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另外,作者一再指出,自由是人类新型的束缚。但其实追求自由而带来的内卷和疲惫并不新鲜,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由的条件和定义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人类的终极问题,确实是需要不断讨论和思考的。作者给当下这个“内卷社会”提供的答案是停留,是沉思,是“倦怠”,由此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团结的氛围和亲密的友邻关系。这在我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那是一个乌托邦,用中国的意象说就是一个桃花源。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答案。真正的积极的“倦怠”取决于人对自我、对主体性的把握。随心所欲是自由、为“功绩”贡献多少自己是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自由。归根结底,人对自我的“剥削”和“施虐”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有意识的选择。如何去做好选择,我觉得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博大精深的。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