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上的翻译过程
“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是美好生活的愿景。为何是愿景,终究是因为难以实现,多数情况下意外都是连连发生。
因为今天不用锻炼,所以无需出门,准备窝在卧室里大干特干一番,冲一冲业绩,然而早晨起来没多久就来了当头一棒:八月份预约的提前还贷被告之无法进行。银行经理给的理由是:11月份的还款额度已经被占完了。
去年8月份置换了房产,11月正式给我房贷,我本来准备今年11月还一半。而且八月份的时候,南京银行的经理也帮我做了登记,就等11月份还掉了。今早却得知这个消息。经过多次争执,下午的时候需要我去银行网点签一个提前还款申请单,才能帮我争取,而且能否同意还不一定。
这次意外就打断了我的做稿计划,因为今天的deadlines比较多。因为我住在2号线的西端,每次上车都会有座位。所以在两点出门之前作出了一个决定:准备在地铁上做半个小时的稿子,正好有一篇2000字数的小文献,deadline在五点,难度不大,正好可以挤进这个时间段。于是在南京地铁2号线出现了下图的场景:

因为做稿子的时候需要伸展上臂,所以会稍微占用隔壁的座位。我在快速做稿的过程中,会用眼睛的余光扫一眼每一站上车的乘客。去银行的路程需要花费30分钟。据我观察,前面20分钟,上车的乘客看到我在工作,基本上不会坐到我的旁边。到了距离新街口三四站的时候,人开始多起来,有位女士才坐到旁边,而且她似乎也在极力占据更小一点的空间,吾心甚慰,内心充满感激。
因为我的终点站是一号线的珠江路,所以我需要从2号线转到1号线。地铁语音报站新街口时,我立刻将电脑放在包里,往门口走。在下车之后,我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我刚刚还投入在翻译文字的世界里,然后一瞬间走在全南京人最多的地铁站里,那种冲击感让我有些无所适从。2号换1号需要往下走,我竟然直接做了升降电梯去了上面一层。我在发觉自己的错误之后,才意识到我需要振作一下回到人间。
从鼓楼那边办完事情之后,再次回到新街口再次换乘,满车的乘客让我回程把那篇稿子剩下的内容做完的计划取消了。然后我就车上想了想曾经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做过翻译的经常,涉及的工具有高铁、地铁、飞机、出租车。
我的首次远行是从上海过完元旦去的厦门,选择了动车出行。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做的是杏林医联的一个临床类中英,当时牵扯到的一些缩写,我当时还一头雾水,现在看都是小菜一碟。高铁上做稿子的感觉很美妙的,我记得当时码字视疲劳之后,一抬头窗外就是飞逝而过的景色,很怡人耳目的。不过当时的速度还是受影响的,因为要穿过浙江福建两省,要遇到太多的山沟,信号不好,会经常性断掉网络,影响查词。
我自从那次就学会了在高铁上充分利用时间做稿子。我以前算是一个旅人,年轻时经常半个月在外地,半个月在南京。所以在飞机、高铁上做的稿子能占很大的比例。其实有时候会有成就感,年轻时候翻译单价不高,但在高铁到站或飞机降落,交通工具的费用也都被我赚出来了。现在单价高了,更加绰绰有余。
我还曾经在游乐场、音乐节现场甚至短道速滑比赛的现场做过稿子。在一次清明节,我带着侄子跟一些亲戚去了无锡的游乐场,当天晚上要交掉一个国内客户的稿子,所以我就带着电脑去了游乐场。有个亲戚去做过山车,我没跟去。我在出口处开着电脑,充分利用时间做了一会。不过那个稿子最终做完还是当天晚上回酒店的地铁上做完的。音乐节现场跟比赛现场都是因为当时的节目或者比赛有很长的空窗时间,我只是充分利用了一下。当然这个时候非常考验笔记本的电池续航能力。
我最艰苦的一次做稿经历是在高原上。有一年的十一去了西北大环线,陪着当时的对象去的。当时贪财接了很多稿子,我当时采取的应对措施是:租了一辆面包车,有司机。因为西北各种景点之间的路程比较远,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时间段,但是高原让我有些缺氧,所以不是很舒适。
今天去银行花了两个多小时,回来都快五点了。我重回到自己舒适的做稿位置之后,盘了盘今天的deadline,结果发现今日午睡的时间要牺牲掉了。所以到现在(午夜两点),我一直都没补睡。12点过后,我是有些疲惫,不过我吃了颗无糖的黑巧,接着把两个着急的小稿子搞完。在12点之前,我已经干了不下七八个deadline了。为了坚持让我把任务搞完,我放了昆曲助兴。当听到花神唱到“他梦酣春透了怎留连?拈花闪碎的红如片”,滋润了我因赶稿而疲惫的心。
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