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65) - 刺疟篇之三阳三阴治疟法、肾乃胃之关、五臓之疟、治疟原则
三十六、刺疟篇
三十六-1、三阳三阴治疟法、肾乃胃之关
原文: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yì]。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yì),刺足厥阴。
倪师注释:
疟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时,会使人腰痛头重,寒感自背上起,出现先寒后热的症状。其热如日炙,热止后则大汗出,很难自愈,须于该经之委中穴针刺放血。
疟病在足少阳胆经上时,会令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与恶热不甚严重。不喜见人,一见人则立生恐惧状。此病必热较多且汗出不止,可针刺足少阳之经脉。
疟病在足阳明经上时,会令人先恶寒阵阵,日久方见热症。热象一过,则病人汗出,喜见阳光、月光及火光,一见则感觉轻爽。吾人可针刺足阳明胃经在足背上的穴道。
疟病在足太阴脾经时,会有情志悒悒不乐,喜欢叹气,胃口不好,常见寒热往来且汗岀的症状。发病时易生呕吐,吐后病势不缓。俟缓和时,可针刺脾经之经穴。
疟病在足少阴肾经时,会使人呕吐严重不止,寒热并见,且热症多寒症少。喜闭斗户独居,此病已难愈矣。
疟病在足厥阴肝经时,会令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顺,好像尿不出状。但并非真为尿闭也,乃是尿意频频,时感有尿欲出状。时生恐惧,呼吸浅短,腹中郁闷不通畅感,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来治疗。
课堂笔记:
1.刺疟论这一篇讲的是如何用针刺的手法来治疗疟疾。治疗时要分经辨证,搞清楚它是哪一条经络出现问题。

2.“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太阳膀胱经就是从背上开始走到腰。这时刺郄中出血,即刺委中放血。



3.“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yì]。寒不甚,热不甚。”足少阳的疟让人身体疲劳倦怠,但寒和热都不是很盛,因为是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
4.“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一般少阳证的病人都不想看到人。
5.“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少阳之疟,可以刺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阳辅也可以,因为初病在一个礼拜以内,都属于实症,阳辅是少阳经的子穴,可以刺其泻之。



6.“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疟在阳明上,病人刚开始会阵阵寒,病久了就会看到一直都是热症。
7.阳明的寒与太阳的寒不一样。太阳的寒是感觉很冷,因为太阳是寒水,寒上加寒就非常冷。太阳的寒是在背上,阳明的寒是感觉一阵一阵的寒在身体前面,不会在背后。
8.“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阳明是纯阳,多血多气。同气将求,故它受伤时喜欢日光和火光。

9.“刺足阳明跗上。”阳明的疟都发在正面,故刺阳明跗上,即冲阳脉。冲阳脉是动脉,不要在这里放血。即使现代的针很细,也不能在动脉上放血。脚上可以放血的地方,是冲阳脉旁边的荣穴,比如内庭和冲阳中间的这一带,或者井穴厉兑。

10.“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疟在脾经上,主证就是没有胃口、喜欢叹息。病发时病人会感觉恶心,因为脾与胃是连在一起的。脾湿很盛时会压迫到胃。当呕吐停下来,即病气已衰。这时我们就开始去治疗。治疟疾,一定是在病气衰或者病气未发的时候。

11.“即取之。”足太阴的疟,就在足太阴上取穴。比如四肢末梢的大都、太白、公孙。只要经脉上有青筋或瘀血的,就在这里放点血。

12.“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为什么疟在足少阴,会呕吐得很严重?中医有一句话叫做“胃乃肾之关”,即肺和心在上面,中间是胃,肾在下面,正常人的肺气是下降的,但是当肾臓有问题时,肺气的往下流动就会被肾臓的阴寒之气挡住,造成这股寒气往回(上)走,走到上面顶到胃,胃里的东西就会呕吐出来。所以一个人常常呕吐得很严重的话,就是肾出问题了。

13.临床上会看到肾衰竭的病人一吃就吐,饮食无法入胃,头眩晕得很厉害,躺在床上都会头昏,不管什么姿势躺都会呕吐,这就是因为肾臓快衰竭了。所以我们在治肾的时候,要保证病人的胃口饮食很好,这代表病人一直在恢复中。
14.肾主冬天(水),冬天是肾病病气之时,所以在冬天治肾病会比较难。而春天(木)是其所生的时节,肾病在这时痊愈的机会比较大。所以如果病人在冬天来找你治肾病,你要跟他说,你来的时间不是很好,要治就治三个月,冬至日开始你会真正开始好转,因为阳气会在冬至开始慢慢上升。这是按照节气来预测病人的病情发展。但如果处方使用得很好,就不会受到节气的影响。
15.“多寒热,热多寒少。”肾是水火同源。肾为水,但亦有阳在里面,这是天阳从肺下来的肾阳,即命门火。所以当肾受疟时,这个很强的阳会往外散,就会看到热比较多、寒比较少的现象。
16.“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肾是阴臓,同气相求,当肾经受疟时,会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17.“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癃就是小便排不出来;肚子胀起来,好像小便堵在里面,其实不是有便意。
18.“恐惧,气不足。”我们呼吸时,吸入是肾臓在管,吸入的气会入肝、入肾;吐出则是心和肺在管。如果光以肺和肾来说,心肺为上焦,就是管吐气,肝肾为下焦,管吸气。


19.“腹中悒悒,刺足厥阴。”刺肝经都是在五俞穴附近。
20.从手关节到手指旁、从足踝到脚趾旁,这些都是针灸下针的地方,尤其是刺疟。

三十六-2、五臓之疟
原文: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qū)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病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倪师注释:
疟病在肺中,使人心部感觉寒冷,寒重时会觉得发热,热时易受惊吓,如见鬼魅者。可针刺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穴。
疟病在心臓者,令人心烦不已:想喝冷水,一旦饮入,反生恶寒,不会有大热症状。可刺手少阴心经之经穴。
疟病在肝藏者,令人面色发青,叹息不止,看起来死气沉沉。可针刺足厥阴肝经之穴并使出血。
疟病在脾臓者,会令人恶寒且腹痛。一旦发热则肠中鸣叫,声止则汗出。可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
疟病在肾臓者,使人感到阵阵寒意,腰背椎处痛,无法转动腰部,且大便不易排出。眼睛黑珠晃动,视物不明。手足冰寒。可针刺足太阳与足少阴之经穴。
疟病在胃中时,会令人易饿但无法食入,强食就造成胁腹满而腹部胀大。可针刺足阳明与太阴之经穴,从络脉之位放血可愈。
疟病发作时,正值身热,可刺足背冲阳脉位,开大针孔,使出血则热立退。疟病值恶寒时,可刺手阳明及手太阴之络脉。
如果疟病而脉现急躁状,可刺背部之俞穴。用中等的粗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位与一寸半腑俞穴位;并针刺放血,放血量视病人肥痩来定。如果疟病而脉呈细小又坚实急速时,可灸足少阴、手少阴之穴,加刺指侧井穴放血。当疟病而脉呈饱满充实状,针刺背俞,可用重按有压痛点位置取穴来放血,此病之所适至处也。
一旦疟病之人,脉现缓而无力且中空状,便须用药物,不宜用针了,因已气血两虚。
课堂笔记:

1.“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肺是恶寒喜温,所以治肺病时我一直在强调病人要保暖。当疟跑到肺里时,会让人感觉心寒,因为肺畏寒。寒很盛就会热(热极生寒)。
2.“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如有所见,即看到不应该看的东西,这是魄不守。肺藏魄,当疟邪处于肺,肺病的人就一定会善惊,常常看到异样。

3.“刺手太阴、阳明。”肺疟时,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两条经络互为表里。

4.“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疟跑到心臓去的时候,人就会感觉心烦——心臓有问题时一定会烦闷、烦燥,情绪不好。这时应刺手少阴。
5.“欲得清水”,心本身是火热的,当心中疟时,心热会往外散,就会造成病人想要喝点冷水。
6.“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当疟中在肝臓时,病人的脸色是青黑色的。此时刺足厥阴肝经。

7.“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脾主少腹,也是让人怕冷。疟的冷跟一般伤寒的冷不一样。伤寒的冷就是皮肤表面很冷,疟的冷会牙齿会打颤——千万不要忘记我讲的,牙齿会打颤,咯咯咯响,这就是疟。所以疟中臓时,从里到外表现出都是寒证。这时刺足太阴经。

8.“肾疟者,令人洒洒然”,洒(xǐ),就是寒症。一般来说,疟只要跑到臓里面去,显现出来的都是寒证。
9.“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肾在腰,故会腰脊痛。眼睛会转动,手脚冰冷。中医认为“肾主二便”,即小大便都是肾臓在管。所以如果一个人说最近小便的便意没有了,肚子很胀,知道里面有尿,但是一点便意都没有,大便也不出来了,而且呕吐得很严重(肾乃胃之关),你就知道他讲的这些症状,代表病邪已经跑到肾臓里去了。

10.“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胃中有疟者,会感觉肚子很饿但吃不下东西,一吃东西肚子就胀满。这叫做叫做胃疟。这时刺足阳明、太阴来出血。

11.“横脉出血。”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阴脾经中间,即足胫骨的外侧和内侧之间,有一些横脉的淤血,你刺它放血就好了。
12.“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病发作的身体刚开始发热时,是治疗的时机。此时刺脚背上的动脉,血一出,病人马上就不热了,开始感觉冷,速度很快。
13.“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如果疟已经热过,正准备开始发冷时,应刺手阳明与太阴,或者足阳明与太阴。按照寒热来决定刺哪一边。
14.“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qū)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当病人的脉表现得满、大、急,代表病在背上,此时应刺他的背俞穴。一般来说,你直接在背上的督脉外开一寸半的俞穴上点刺放血就可以了。根据病人的胖瘦来决定出血量的多少,一般不会多,几滴就好了。

15.我们会用到背上的俞穴放血,是因为背是阳,俞穴是五臓六腑与外界之阳相沟通的门户。而这些门户是太阳在管。要知道这个病具体在哪个地方,就用阿是穴,即去按每一个俞穴,按到哪个痛的,就放那个痛的穴的血。因为痛的地方就是病邪之所在。足太阳膀胱经是少气多血的经络,你尽量放没关系(也不要太过)。

16.“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如果脉呈现出小、实、急,代表病在臓(阴)。这时我们可以灸少阴经或者刺他的井穴。如果脉呈现出满、大、急,代表病在腑(阳),此时就用上面说的背部俞穴放血术,即找到压痛点,点刺放滞瘀血——病人感觉痛的你才放,没有痛的不要放。淤血放出来后,热和寒都会退,病人就好了。
17.“疟病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如果疟证病人的脉呈缓慢且大而虚,代表此人已气血两虚。大且虚的脉摸起来感觉是中空的,就像菜市场里的葱,空空的。气血两虚时不适合做针灸,也不适合背上放血。此时给病人用药最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相应的处方药。
三十六-3、治疟原则
原文: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胻(héng)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饞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倪师注释:
凡治疟病,在病症发作之前后顿饭的时间中施治,必可治愈。失此时机,则治必伤元气(中医是一门追寻去病又不伤正气的学问)。有见疟病的症状,按脉又是正常时,病必在始,可刺十指间感觉紧束的位置放血,血出病已。有时会见身上有许多细小的红点,可尽刺之使放血则已。
举凡人身之十二种疟病,其发作的时机不同,可细察病人症状,这就可以知道病在何经脉了。
在病发作之前,顿饭时间内下针,初刺必能使病势衰退,再刺则见好转,三刺病必痊愈。如仍未愈,可加刺舌下之青脉位出血,再不好可刺委中青筋处出血,加上项背强硬处针刺其位,病可立愈。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穴也。
凡用针刺疟病时,必先问病人首发何症?何时发病?痛在何处?可先刺其未病之初。
例如:先头痛且沉重者,可先刺头上百会穴,再刺攒竹二穴出血。若先有项背强硬症状者,可先刺其强硬之位。如果是先出现腰背椎部痛者,可刺委中处放血。如果是手臂先痛的,可先刺手少阴及手阳明的指尖部位使之出血。又先发足胫部位酸痛的,可先刺足阳明经指间穴位出血。
风疟之人,一旦疟病发作,必然会汗出且恶风吹,医者可刺三阳经位在背部俞穴,使之出血。如果造成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不可碰触时,此名“胕髓病”。吾人可用像刀一样的饞针,在绝骨穴位放血,可以立愈。身体稍有小痛者,可针足太阳之至阴穴。
凡须针各阴经之井穴时,不可出血,且须隔日一刺,以不伤元气。
疟病之人,如不感口渴,又隔日发病者,可刺足太阳之经穴。如口渴又隔日发作者,可针刺足少阳之经穴。一旦遇到温疟病人又不得汗出者,可施五十九刺法。
课堂笔记:
1.“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这不是说及早治疗就好,而是要在病未发之时治疗是最好的。发病中就不要治。掌握时机治疗,病人就会恢复得很快。
2.“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疟在未发之时,病邪都在四肢末梢上。只要在疟发之前,把病人的十指十趾用布绑起来,在血脉绷张之时看见的瘀血、青筋上刺破,把淤血一个一个放掉就好了。疟发作时本来会寒热往来或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放掉淤血后,寒证和热证都没有了。血去一定会好,这个很厉害,也很简单。

3.“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如果你在病人身上看到很多小小的一粒粒豆子般的红点,你在上面放血。这些也是病灶之所在。
4.“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十二经络上的疟所发作的时间都不一样,我们要根据它的病证,来判断病人到底是哪个经脉受到病。
5.“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如果在病发之前先点刺放血,就能瞬间把他治好,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如果此法没有治好,就把病人的舌头翻过来,刺舌下的两脉放血。如果这个方法不行,就再刺委中,把委中穴四周有青筋血丝的地方点刺放血。同时再在督脉旁开五分的夹脊上找痛点来放血。舌下两脉,即廉泉(金津、玉液)

6.“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一般在用针刺手法来治疟之前,一定问病人病证最先发在哪里,然后再刺之。

7.“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如果病人说病发之初是后项强硬,那么就先治后项;如果是先头痛,严重的话,就先刺两个额角(太阳、瞳子髎)与百会穴;如果是先从腰背痛开始的,就刺委中,因为“腰背委中求”;如果是从手臂痛开始的,就扎手少阴与手阳明的指头尖;如果是从脚胫酸开始的,就刺足阳明的指尖。

8.“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风疟发病的时候,病人会一直出汗,风吹得很难过,不喜欢吹风。此时我们在背后的俞穴上放血。

9.“胻(héng)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饞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脚的胫骨痛到不能按,叫胕髓病。这时我们以镵针刺绝骨穴。镵针比较粗,像刀子一样,可以刺病人的绝骨穴来放血。


10.“身体小痛,刺至阴。”如果病人有往来寒热,身体有小痛而不是大痛,你就刺至阴,膀胱经的井穴。

11.“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在井穴放血治疟时,我们一般不放阴经的井穴,只放阳经的井穴。比如涌泉可以下针,但不会放血,因为它属于阴经。刺阳经井穴时,是隔天刺,如一三五、二四六。
12.“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如果发疟口不渴,而且隔日而作,可以刺足太阳经;如果口渴且隔日发作的话,就是刺少阳。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