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焦虑的就业环境
去年,了解过就业市场后,我就和周cy,发y,陆续讨论过:读博到底是把路走宽了还是窄了。
他们俩一个说:把上限提高了,一个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都对,但也都挺理想化的。
我们专业对口的单位原来有5类,读完博感觉一路“披荆斩棘”,把可能性全切断,只剩单条路了。办公室,支部,周边的优秀同学(指科研过程顺利,成果突出,或保有热情或为钱而往的)仿佛全都奔向博后,高校(科院,树人),科研院所。看不到除了这条路以外普通博士生/勉强毕业博士生的出路。
优秀博士认为去二本(科院)屈才,想进211院校又需要竞争累积title,找到大牛靠山,赌上几年时间做博后,但可能硕果累累还找不到一个坑位(港科大某大牛组,35,6岁博后人手7,80篇论文,期望回内地,好高校给副教授,差一点的要求教授职位,但学校本专业教师太多,完全僧多粥少。)博后出站却无法后续衔接,找不到教职。而且,本专业夕阳得不能再夕阳。top3高校都招不到本科生,更别说其他学校了。真的是很矛盾的事。做博后就成了打赌,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出站后年龄大了,找其他工作又受限了。
施工单位不可能。企业式微不可能。设计院硕士都不够招,鲜少有岗位再招博士了(指硕士大多涌进设计院,曾经对设计院抱有美好幻想的我,在体验过听了很多后,了解到完全不适合身体不好熬不动夜的我,不适合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做个按部就班有脑袋的鼠标的工作)。考公(有可能,也挺好。但需要抽空准备,赶毕业和准备考试两个头两个大。不去试试又觉得浪费了应届身份,博士待遇和指定高校的privilege)。
去招聘会转了一圈,即使我不要求很高的待遇,招聘的单位也很少。普遍会认为:做事硕士足够了,还年轻。博士预期很高,给不起这个价,整体性价比低。
plg就说:如果只是读个硕士,不会像现在有这么多限制。班长也觉得:投简历,哪有offer就去哪,不会想这么多。总而言之,优秀博士在焦虑纠结去哪个高校,普通博士在挣扎毕业。各有各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