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的三个面相之——南传佛域
琅勃拉邦跟南传佛教密切相关。澜沧王国的开创者法昂,娶了高棉王国国王的女儿,1359年他从国王的手里接过勃拉邦佛像,回到自己的王国弘扬佛法,这尊佛像被放置在澜沧王国的首都勐萨瓦,由于有了勃拉邦佛像,这里被重新命名为琅勃拉邦——这就是城市名称的来历。
琅勃拉邦城市里有很多个Ban,我的理解可能就相当于我们的村,但可能面积比“村”还要小,每个Ban都有自己的寺庙Wat, 寺庙的名称就是这个Ban 的名称。例如 Wat Sensoukaram 所在的Ban就叫 Ban Sensoukaram。各个寺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就是这个Ban大家的公共空间,很亲切也很有凝聚力。
我还注意到每座寺庙里都有专门搭建的棚子,用来放置一到两艘很长很长的木船,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龙舟。这些天游走在湄公河和勘河边的时候,在日落时分也不时看到有船队在河里训练。我猜他们应该会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以Ban为单位,举行龙舟比赛。这也可以理解为社区凝聚力的一部分。
有天半夜在酒店醒来,一看表,刚过五点。突然想起出发前,有个朋友给了个建议,抽一天起个大早去看清晨布施。既然醒了,那正好就今天,于是翻身起床简单梳洗出门。
天刚还没亮,路灯昏黄,飘着细雨,难得的清爽。我记得酒店附近最有名的寺庙就是王宫旁的Wat Mai, 所以沿着Kitsalat街一路走过去,右转很快就到了。这时天刚蒙蒙亮,周边的善男信女传统服饰穿戴整齐,沿着寺庙前的矮墙或坐或跪了一排,将食物摆在面前,等待僧侣们。寺庙里亮起了暖黄的灯光,传来叮叮咚咚感觉有竹子参与的音乐。穿着橙色袈裟的僧侣们鱼贯而出,用来接受食物的罐子用背带吊在面前,慢慢走过这一排善男信女,布施者把食物放进僧侣们的罐子里。

仪式很快就结束了,平静而安详。在走回酒店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布施队列。
想来这里的社会关系应该是平静和谐的,即使有人遭遇不幸,失去生计,大不了去庙里当和尚,也不至于危害社会。据说老挝的男人一生中都会有几次出家,那就是今天我当和尚你供养我,明天你当和尚我供养你,彼此行善。如果供养人和僧侣,都是同一个Ban的街坊邻居,交换着两种角色,那更会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每每在这些寺庙中画画,都会有小和尚过来看,看一会儿又去打扫院子,可能也算是为社区做贡献。
Wat Mai
就是我去看清晨布施的寺庙。大殿的主体部分五层屋檐,两侧压低,是典型的琅勃拉邦风格,但前廊非常特别,不是山墙,而是屋面朝正面。1887年黑旗军劫掠琅勃拉邦时,Wat Mai躲过一劫,据说是因为黑旗军首领看到这座寺庙太漂亮,以至于不忍破坏。
每当老挝新年的时候,国宝勃拉邦佛都会从旁边的王宫中移动到这里展示几天,供大家朝拜。那个时候,Wat Mai会热闹非凡。
我在某个接近正午的时分路过这里,刚下完雨,还不算太热,感觉想要把它画下来,于是在大殿对面一座僧房的屋檐下,找到一处遮阴的座椅。
周围非常安静,空气湿得能拧出水,云层后透出的阳光依然刺眼,我只有带上墨镜画画。偶尔有一队带着解说或翻译的旅行团,在大殿前做一些讲解。之后又有小和尚出来打扫院子,清理地上的积水。

我喜欢Wat Mai鲜艳的色彩,在积雨云和强烈热带阳光堆叠下的感觉。

香通寺 Wat Xieng Thong
香通寺应该是琅勃拉邦老城中最有名的寺庙,这是另一座被黑旗军放过的寺庙,据说当时的黑旗军首领把这里当成了他的指挥部。我从湄公河边的Chunkham路走过去,看到了香通寺朝向湄公河的入口,但这里封闭了,绕了一圈从市中心的入口进去。日已西斜,热带天空云起云涌忽明忽暗。大殿(Sim)属于典型的琅勃拉邦风格,两侧屋檐压得很低,体量不大,但是装饰精美,基座上半部分甚至用到了蓝色玻璃马赛克贴面,闪闪发光,这是很难见到的做法。周围的配殿和各种形状的窣堵坡也同样精美。

我在大殿对面找了一片树荫下支起画架,记录夕阳西下的香通寺,渐渐地,游客都已散去,这里只剩下湿得能拧出水的空气,耀眼夕阳,精美寺庙和我。

Wat Sensoukharam
这座寺庙的主殿是四片屋顶的泰式风格,色彩艳丽,院子里还有两座精美的配楼以及几座金色的窣堵坡。街道对面的Guest House廊下摆着一排沙发,正好坐下来画这个色彩鲜艳的寺庙。

我喜欢寺庙金色红色跟蓝天白云的色彩组合。

Wat Souvanna Khili
Wat Khili 在主路靠近半岛尽端的位置,一处很精致的花园中,或者说,这座寺庙本身就是一座精致的花园,我很喜欢这里的安静氛围。绘画的时候刮起了凉风,周围树影摇曳。后来还下起了瓢泼大雨,我到花园里的木凉亭中躲了一会儿,等到雨小了,才出来完成了这张


Wat Wisunarat
在城里多逛几天,很难不注意到Wat Wisunarat, 因为有一座巨大的窣堵坡矗立在路边。这座寺庙得名于下令修建它的国王,后来在黑旗军劫掠琅勃拉邦的时候,大殿被焚毁,但窣堵坡一直屹立。这座窣堵坡高达34米,型制为莲花窣堵坡,但当地人都叫它西瓜窣堵坡,因为他们觉得最上层的穹顶部分,看起来像个大西瓜。
一日下午暴雨如期而至,我在酒店里看雨。雨停了出去散步,走一阵就遇到这个大西瓜。那就把它画下来吧。出门的时候就有些晚了,所以我必须很快。
那天我又鬼使神差地穿了条短裤,被雨后的蚊子叮得奇痒无比。有位当地人过来看我画,指着我的短裤说了些我听不懂的话,估计大意就是,你怎么会想起穿短裤。

完成时,天已经黑了,周围的灯光亮起来。赶紧收工,扎进路对面的餐馆里,喝杯咖啡压压惊,避避蚊子。

第二天,我再去Wat Wisunarat, 大殿开门,可以进去。当然大殿是在黑旗军劫掠之后重建的,我注意到窗户的做法还刻意模仿了吴哥寺庙。大殿内放置了一组佛像,感觉错落有致,于是我坐在大殿一角,把这一组佛像画下来。


Wat That Luang
Wat That Luang 在一处小高地上,从大门进去,看到大殿前后都有窣堵坡,后面那个尤其高大,和大殿放到一起,竟然有点像某些塔尖在后端的教堂造型,这个构图我熟悉,于是找到榄仁树下的阴凉处架起画架,要把它画下来。

刚把线稿画完,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只好赶紧收拾怕水的工具,躲到旁边的餐厅里,说是餐厅,其实就是一处三面都开敞的大凉亭。正好对着大殿前面的窣堵坡,中间一个大尖塔,周围四个小尖塔,古铜色闪闪发光,类似于中国的金刚宝座塔。既然被大雨围困,我干脆先把这一组窣堵坡先画下来。刚画完线稿,雨又停了,于是我又回到榄仁树下,继续画大殿。其间还有位长者过来看了看,估计他也知道难以语言沟通,也许是为了表达赞许,也许是为了表达友好,他直接给了我两袋零食。

完成了大殿的画,我再转身回到餐厅里,去完成了窣堵坡这一组。此时餐厅的屋顶也由避雨转换成了防晒的功能。


顶着暴晒,我出去吃了个午饭,又回到这座寺庙。
后面那座大的窣堵坡下埋着Sisavangvong国王和他的兄弟,建于1910年,塔身收束,轮廓优美。今天心情和状态都不错,于是找了处阴凉,继续画。绘画的时候,听到远远传来有公鸡打鸣,以及小孩子的嬉戏声。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几个小孩子就站到了我旁边,看我画。他们都做出“嘘”的动作,示意彼此不要发声吵闹到我。我很想跟他们说不用如此将就我,想怎么玩闹就怎么玩闹。一时想不到英文如何表达,再一念,就算是想起来怎么说了,可以确定他们也听不懂,只好作罢,由他们去吧。
画着画着,又开始下雨了,背后这颗巨大的榄仁树,树叶层层叠叠,还真能遮雨,不管他,继续画。而这时,那几个小孩已经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雨越下越大,榄仁树也遮不住了,只好赶紧收拾细软,落荒而逃,躲到大殿门廊下的时候,已经全身湿透。
好在热带暴雨,来得快也去得快,雨一停我又回到树下,完成了这张窣堵坡。

刚走回酒店,又是一场瓢泼大雨,那就躲在房间里,在乌木书桌上看看书吧,窗外大雨如注,树影摇曳,我挺喜欢这家酒店。

-
Yol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5 19: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