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金培达和演员们谈音乐剧《哈姆雷特》
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主创见面会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Alq6l7UFTWRQsHROdzU1A



Q&A 01 为什么选《哈姆雷特》来制作音乐剧?
徐俊:我跟金培达老师做了《犹太人在上海》之后想,是不是也做一部比较悲壮的大悲剧?当时金老师眼睛就发亮了。之后大概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去准备。因为我想要找到一个好的文本。说实在现今不该只给观众看经典故事的照搬,而应该注重我们现代对人性的挖掘,还有一些哲理的思考。
后来我找到了《赵氏孤儿》剧本,非常合我的心意,于是我们就把音乐剧《赵氏孤儿》做出来了。但我们俩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把中国的原创剧注入世界经典文学,我们相信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艺术精神、品格会有不一样。所以希望中国原创音乐剧有更多的经典作品融入到音乐剧当中,使得我们的观众也能够通过音乐剧的观赏,走进经典,理解今天,爱上今天。
Q&A 02 音乐剧《哈姆雷特》有什么中式元素?



Q&A 03 国内对《哈姆雷特》的改编,前有电影《夜宴》,今有音乐剧《哈姆雷特》,音乐剧版特别的地方在哪里?


Q&A 04 在呈现方式和音乐创作上,《赵氏孤儿》《哈姆雷特》的异同在哪里?

金培达:音乐方面,因为都是我写的,所以它们会贯穿我的音乐风格,我没有做出所谓的东方跟西方的分别,还是秉持着音乐是世界语言的想法。
它们最主要的分别是,《赵氏孤儿》的音乐比较从情感出发,在剧情里我们会看到牺牲,有很多个人的内心纠结。《哈姆雷特》的音乐是思想主导,剧情上也有内心纠结,但跟西方的宗教道德观有关系。
音乐讲的不是时代背景,而是情感,所以《赵氏孤儿》《哈姆雷特》的区别不是在音乐风格上,主要还是在内心的表达。
那么《哈姆雷特》的话,因为最近我都喜欢用一些比较摇滚的元素表现,但也不是因为光我喜欢,而是我觉得剧里面每一个人都很愤怒,包括在西方宗教上,“上天”也很愤怒,比如人有时候在他们的命运里面不断的重复一些愚蠢的事情,永远放不下。

摇滚的风格相对来说可能语汇上现代化一点点,在《赵氏孤儿》也有小小尝试,这次《哈姆雷特》稍微厉害一点点。愤怒是一个整体的情绪,所以用了摇滚这种比较激烈的方法来表现。

Q&A 05 《哈姆雷特》的音乐是怎样创作的?

Q&A 06 《哈姆雷特》的歌曲为什么听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很难听,后面越听越上头?
原则上我的意图是希望每一首歌起码要过我自己那一关,才叫做好听。作曲的话第一件事还是要服务角色跟剧情。
金培达:《哈姆雷特》的歌,我也看到一些反馈,的确有些人觉得怪怪的,觉得怎么下面那个音都猜不到了,怎么会走到那去,对吧?其实有技法在后面。比如说克劳狄斯的歌转调会比较多,因为他内心比较纠结。我希望它们不像一首一般的单曲旋律a段b段,应该要多一点音乐上的表现来给到他。虽然是怪怪的很多转调,但是的确是对了,是那种需要稍微多听一两次。
我觉得审美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对吧?有一些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因为它不是在我们耳朵的舒适区里面,所以我鼓励大家多看多听。

我觉得无论是外国的作曲家,还是我们自己中国的作曲家,可能所有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品尝他们的努力。当然有一些歌可能相对的简单,经不起听第二次,我不能说我没有,但我尽量去避免。所以原来审美是要建立的。网上可能有人会说金培达怎么老是写所有歌都是大歌,《赵氏孤儿》也是这样。所有我们认真去写,尤其是音乐剧的歌,没有蓝图,一切就像导演拍戏一样,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一些情绪写不了小歌。我觉得在自己能力里面,我们喜欢这种表现方式。我看到可能现在的观众很多时候都希望是第一眼美人,对吧?都希望第一眼就把自己给打下来。我发觉真的有时候不是这样的,但是我的确也在思考,我的审美有问题吗?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思想困惑。所以在此感谢也鼓励大家,无论是哪一个作曲家哪一个作品,多去品尝,挖掘它们美的地方,当意图够充足里面内容够多的时候,你会越挖掘越多。
Q&A 07 各角色的主旋律歌曲有什么特别之处?

Q&A08 演员眼中的葛楚德、奥菲莉娅、赖尔蒂斯是个怎样的人物?

朱梓溶(饰演 葛楚德):这个角色让我觉得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她的性格对于大家来讲没有那么清晰,让人有很多的空间去琢磨。我觉得她是对自己每一个选择都会有一个担当和负责任的,心里面有一杆秤,掂量得非常的清楚。她生活的时代,可能会要去依傍权力,保全她的儿子。在克劳狄斯面前其实也没有显现出她最真实的状态,而是会表现得非常的高贵,很附庸于这个国王,两个人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好,甚至于两人之间的确是有爱慕之心的,她也很享受跟这个男人在一起的第二段生活。
但是当她跟儿子在一起的时候,葛楚德才会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但这一面她也不是经常会在自己的儿子面前流露,可能是在哈姆雷特对她误解极深,或者说用非常肮脏下贱的词语去谩骂她的时候,这个女性才会把自己最真的一面在自己的儿子面前展现。
所以才有了《夜自话》这首歌,是展现葛楚德的内心最真实的一些想法,她其实都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儿子口中的这些非常不见得光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没有错:我的丈夫死了,我为了保全儿子你的生命安全,为了保住我自己的权贵,我嫁给现在的新王有错吗?
徐俊:梓溶对葛楚德剖析得很深。莎士比亚对女性写得有点模糊,因为处于伊丽莎白时代,我相信莎士比亚也挺痛苦的,不好写。拿到今天在演绎人物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人物一定要把她梳理的清楚。 余思冉:导演希望奥菲莉娅是一个很有气质的芭蕾小公主感觉。

徐俊:我们说戏剧的两大母题,一个是悲剧,还有一个是爱情。莎士比亚没有给予她们足够的表现内容。我们是音乐剧,应该有音乐来表现这两个年轻人的美好,对于最后走向悲剧命运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鲜活的度,这样更会产生对两个年轻人生命的怜悯。我放大了哈姆雷特跟奥菲莉娅的爱情走到现实,因此奥菲莉娅的演员定位很重要,剧中通过两场戏表现出来,一场是奥菲莉娅的主观事项,她对哈姆雷特爱的流露,还有一场戏就是他们俩的圆舞曲。这两段在原著里边是带过的,我把它拿出来。
胡超政:赖尔蒂斯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思想且非常真性情的年轻人,这是吸引我的地方。(详见下一条)
Q&A 09 塑造和扮演角色的难点在哪里?

即便我是没有台词,还可能站在几排之外的一个定点,站在那个区域。还因为是大剧场戏,我们又不能有过多自己的一些动作,会破坏整个画面的美感,但是我又不能毫无反应。每次演员在台上的时候就会琢磨很多属于自己在当下的一个表演和反应,所以每场都不太一样。 音乐剧里面每一个角色是要有一个主题旋律的,只要这个旋律出来,大家都会知道是哪个角色的形象。但是葛楚德可以说是没有主题旋律的,因为她的台词、唱段都是零星的两三句,或者是跟大家一起和声,她没有属于表达自己态度或者是内心想法的一个小片段,所以后来我想了很久,跟导演提出,觉得葛楚德在跟儿子那段争执之后,母亲她应该有一个内心的独白,让别人去理解她。后来到了戏全都已经排完了,终于加上了葛楚德的歌。这个人物就完整了,从这个地方开始所有的戏就能串得上了。

第一场就要展现出他很多的人物性格。对于我来说有一点点难度的,就是他要表现出很多身上的特质,包括有思想有理想的一个状态。克劳狄斯问他,我跟你父亲关系那么好,还想我给什么,他只想回到法国去(游学),追求更多向往的生活状态。 他对妹妹非常关心,非常疼爱怜爱。在妹妹死去之后,需要表现出非常浓烈的,对于家庭、妹妹、爸爸的情感,是痛苦、悲愤、愤怒。他的思想也开始有一些极端的想法。 在比剑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做了很多的斗争。怎么在这一场又在比剑又在表演的同时,要把他很多的人物心理活动变化给观众非常清晰的去展现出来,这个蛮有意思也比较难,也是我自己非常想要去做到的一个状态。 再就是体能方面,我每次下半场上来从第十二场一直演到第十四场,到最后谢幕,一共35分钟,一直在台上,整个击剑也是从台前跑到台后,然后又绕回来。每一场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会感觉比想象当中要费神费力得多,所以我每一场下来都是全身湿透,满头大汗,演完在地上躺着,最后起来谢幕的时候披头散发,顾不了形象。这些总的来说都是比较有挑战的,我觉得在挑战的过程中特别过瘾。
Q&A 10 《赵氏孤儿》的魏绛《哈姆雷特》的赖尔蒂斯演这两个角色,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胡超政(饰 魏绛、赖尔蒂斯):“赖尔蒂斯”为人很正直的,后面被克劳狄斯给煽动了,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直到最后第十四场戏,他没有想到的是哈姆雷特一上来是非常真诚的道歉,他内心在那一刻也有做过一些动摇,但是有多方的压力在,所以就用击剑这个方式来作胜负。
“魏绛”是更加的正直,能量非常强大,他甚至去帮助别人去复仇,他是帮别人去赢得一些事情。但是赖尔蒂斯是出自己的内心,他去复仇是因为内心的冲动,所以这是两个角色之间很大的区别。演这两个角色,还有一个区别点,我对演魏绛和演赖尔蒂斯的唱法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训练方式也是不太一样。魏绛的音区比较偏中音,赖尔蒂斯基本上一上来就拔到顶,很多节奏和律动全都是很强的强反拍,所以在唱段上面,赖尔蒂斯的情感会更加的冲动。

Q&A 11 徐俊导演是怎样创作和排练一部作品的?

我跟演员一直说一句话,我们真正的创作是在演出开始。因为每一场戏他们在演的时候就是一次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要有提升,要有改观,要变得越来越精准。所以的话我在每一场戏都有导演笔记,他们演完以后会我会反馈这场戏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好的地方就是什么,像有一些地方有演员的即兴表演。即兴的表演往往是两种,一种非常出彩,我就希望他们要保留下来,因为可能自己是一个即兴的表演,也未必在第二场当中再有所保留。而恰恰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是希望它保留下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说剧场艺术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它跟观众的气息是高度的吻合在一起的。就是说台下的反应,包括我们每个剧场的生产,还有每个剧场的环境不一样,也会促使演员的一种细微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有时候会精彩,有时候会影响到演员的发挥。
那么像这样的一种细微的东西,我们几乎是每一场都在调整,关于节奏的问题、关于情感的表达的问题。所以导演笔记每一场比如说广州,他们明天要开始,我在走台对光之前,我会把苏州站的三场戏告诉他们是什么样一个情况。
我们每一场都在修改提高,但不是说我今天把景给换了,不是那样的意思,而是最终我们说戏剧的最重要的元素还是留到了演员和观众。所以的话演员的表演才是重中之重,我抓的具体就是这个。当然其他的综合因素,比如说像灯光舞美等也不能有任何的出错,只有更细腻更精准。
有观众这么说,《赵氏孤儿》第一轮看时跟第91场比几乎是两个戏。其实我们什么都没变,变的就是我们的演员的表演更好,演员完成了这个动作,完成了导演今天的一个要求以后,会发现还有一个问题等着你,还会要去提高。
Q&A 12、13 金圣权time……

提问观众:排练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玩的事情?
录音整理、编辑、部分摄影:红豆伴小雨 剧照:广州大剧院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