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2 教学反思 | 意大利线下中文教学反思(2023.4-6)
发现草稿箱里还躺着一篇教学反思笔记,立刻整理一下~反思笔记由录音转换成文本,因此较为口语化。
2023.4.26汉语桥比赛辅导
在辅导这位学生参加汉语桥的过程中,我发现对语言及文化相关文化的喜爱,是学生长期坚持学习语言的最大动机。有关于学校、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要去探索这个文化的最纯真、最初始的欲望,才是推动他不断坚持、前进的动力。在辅导他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具有这样不断坚持的动力,愿意自己去挖掘新的事物,愿意在不断尝试和小小的挫折中调整自己。从头到现在,无论是在买表演服装,还是选购表演道具,以及编排舞蹈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自己有绝对的话语权。他愿意去take the initiative,主动采取行动。作为辅导老师,我能够做的只有支持他的想法,并且从精神支持和技能储备的层面去帮助他,让他能够尽可能多实现自己的想法。
同时我也发现,这所学校所给学生们带来的语言环境,也给了学生耳濡目染的机会。比如说这所学校的墙上贴满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图片,似乎这个学期的主题是来自中国的音符和音乐,墙上有很多中国古典乐器,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所学校和本土老师、外派教师不断的努力,让学生产生了去深入探究某中文及其背后文化的想法。我也发现了文化对学生学习语言的推动性。这位学生在选择汉语桥表演的时候,选择了霸王别姬电影其中的一个选段,想要表演其中的花旦角色。也正是因为有经典电影的存在,让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化、艺术等方面去欣赏,了解,体验和亲自实践,难能可贵。
2023.5.2汉语桥比赛辅导
今天是最后一次汉语桥比赛的辅导,好佩服这位学生的能动性,好佩服她准备比赛中的热情和毅力。但辅导过程中我该以什么样的角度或位置去辅导这位学生进行文化类的比赛。作为一个中文母语者,我是否有权利帮助她诠释她所理解的中文及相关文化。面对她对文化曲目的改编或是对文化元素的融合,我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干预或介入?下课后,顺便在学校附近的山上眺望远处,昨天的大雨让今日远处的雪山清晰清晰可见。山边的博物馆里,有着从古至今人们爬山时用的物件。爬山是人对自然的挑战,也是挑战个体自身的边界。学语言或许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
2023.4.25
今天是4月19号在小镇上课,首先是第一节高四学生的课,这次我们讲的是红楼梦。我们慢慢形成了一个定式,每次在课前给他六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这一整节课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我发现只有通过这样明确的目标,明确给学生提出要求,这位学生才会有认真听课的动机,更加仔细地记笔记。
在这节课上,意大利搭班老师会实时帮助学生补充一些词的意思。因为文化课必然涉及到一些非常正式或书面性的词语,一方面我们尽力让学生根据已学习的词语,与本课的生词建立联系,但很多时候书面的、正式的词语,也非常需要搭班老师去实时询问学生:确定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造成误会、理解不清的词语。今天发现最后给学生看的视频难度有点大,没能在现在的网络资源中无法找到难易程度比较合适的,适合国外高中生观看的、汉语解说的文学作品类视频。
第二节课是高三学生的考试。中途突然进来了六七名来自德国某个中学的学生们,她们坐在最后一排默默听课。下课后搭班老师告诉我,这些学生来自德国的一个高中,他们在德国学习意大利语,所以来到了意大利进行实地交流。可能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国外学生的“陪伴”,今天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积极,回答问题也尽量详细、充实地说,似乎想去证明表现自己当前在汉语上面的进步,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反馈。
第四节课是高一学生的课,今天讲一些关于学科的词汇,能够感觉到我对学生、对当地学制、该校培养模式还不够熟悉,我对学校课程设置、每个课程的学生安排不太明了。我只是按照自己惯常的思维,没有考虑到这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所以在练习活动中造成了一些小插曲。
2023.5.4
今天是小镇教学,我们还有四次左右就结束了,突然更加珍惜在这边教学的日子。反思有些终止,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临近毕业,各种事项的增加导致自己有些倦怠,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在这里上课时所发现的一些点。都是之前的反思反复提及过的。这就表明,一、要么是这些问题真的很重要,要么是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仍没让我引起兴趣,或者说让我主动采取措施,去行动,去改善它。因此,问题的出现,或者说现象的出现是持续的。
第二节课是高三的HSK3课程。基于之前学生们的反馈,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并特地为了班级学生的学习的特点、状态和需求以及意大利语老师的要求重新进行备课,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新词汇、在学新词汇的过程中做练习。这种模式似乎很适合这个班级的学生们,一方面他们有HSK3考试复习的强烈需求,所以他们上课状态非常好,不停扭头向那位意大利老师问问题(因为她们默认我只会用中文回答,她们希望提到意大利语的解释)。一方面,他们也有学习新词汇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是本身对语言学习的需要。
我也发现,学生非常适应两个老师合作教学的模式,但是他们所有的和语法题有关的问题,都会扭过头去问意大利语老师。因为他们似乎默认了我只会跟他们说汉语,所有的关于元语言的问题,似乎用意大利语询问搭班老师更加有效率。就像一场运动赛事的暂停键,学生们可以自主按下暂停键,然后去向场外的教练寻求帮助。他们一方面可以随时开启开始键,继续进行沉浸式的汉语学习,一方面他们也有几次暂停下来去向意大利老师澄清意思,查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的机会。
第三节课是高二学生的语言点的学习,今天学习的是了字句和过字句之间的辨析,教学非常顺利。但我发现意大利搭班老师和学生们之间似乎有一些小小的矛盾。学生有用意大利语来思考中文的习惯,并且这个习惯在随着课程的进行不断加强,他们会听到我用中文说了一个问题之后,开始用意大利语进行“无声”的思考,甚至边说边喃喃自语,用意大利语去表示那句话的原意,然后尝试从意大利语翻译成汉语。一开始,意大利搭班老师会友善地提醒,说不要翻译,这是汉语课,你们直接用汉语说。但是后来,学生并没有改变习惯的迹象,听到我的问题之后还是用意大利语小声默念、翻译,然后再将对应的回答进行翻译,再最后转换成汉语。因此意大利老师当即制止了他们的行为,认为这样是非常不好的。
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无法起到任何干涉作用,一方面因为我不太会意大利语,所以没能及时理解老师和学生之间冲突的内涵,一方面,我似乎认为自己是这堂课程的外来者,是一个嘉宾或临时演员的存在,所以我不知道该以怎么样的形式去劝阻、是否有话语权去干预。因此,我只是默默在旁边等待事态的缓和。整个教室氛围逐渐回到了正轨之后,再重新开始讲我该讲的内容,但课后也觉得这样其实是不对的,这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其实并不利,这也是我需要继续思考的部分。
我发现,一开始的时候,意大利老师是帮助我补充、诠释、解释的那位角色。比如说我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内容,但因为是纯汉语的教授,所以学生们可能一时间无法理解,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个时候意大利老师会用意大利语去解释我所讲解的语法点,帮我及时地进行补充,试图让学生理解。但到了现在,随着我意大利语的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在当前教学情境的帮助下,对师生对话理解程度的增加,所以我更能立刻、有效理解那位老师想要表述的意思。所以听到她的解释后,我也可以成为她的意义的解释者,以她的解释为线索,去生成更多的具有关联性的例句。
2023.6.1
这份录音产生自2023年6月1号,最后一节在小镇的教学任务结束。虽然6月份还有其他任务,但在这个小镇的上课时间便到此为止了。看着学生们不舍的表情,听着他们不停说着谢谢你、再见,收到搭班老师的小小礼物,内心也不免泛起非常非常多的波澜。
教师工作确实是琐碎的。每周来小镇都需要早上5:00起床,5:30天还没亮就出发,下午3点多才能回到宿舍。路上的奔波,备课的疲惫,包括上课所面临的很多教学问题,都是既有的事实。但当这一切都结束了,一切又显得那么的珍贵。最后一次课之前,我一直想下课后把这个小镇逛个遍再走。但是下课之后,我却改变了主意。还是和往常一样,走上最熟悉的那条通往公交站的小径,坐在大树下等着的公交车的到来。
在这里我感受最大的就是教学不是短期的工作,不是一学期、一学年短期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不是一个能将教师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的环境。如果能获得长期陪伴、观察、帮助学生一点一点提高的机会,才能够更加精确地为学生个体的成长路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研一时曾在学校参加一个论坛。论坛上的教授专家指出,未来国际中文教师队伍聚焦于本土教师的培养。研一的我还不太能理解,现在能理解了。因为从最简单的道理来讲,本土老师能够长期陪伴当地学生、长期支持学生的语言水平发展。那个付出每日的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观察学生,去陪学生发展成长。语言教室永远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需要和学生有更加紧密的、长久的连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