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伟大之演:略记费多谢耶夫指挥柴可夫斯基第五、第六交响曲
文:张可驹
昨晚(2023.6.21),欣赏了费多谢耶夫(Vladimir Fedoseyev)与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的演出,一晚上演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与《第六交响曲》,听后几乎虚脱。经历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一次历史性演出。
详细的乐评稍后,越是好演出就越难写,这场是要费点心思了。不过,震撼之演未必是完美之演,整体上,“柴五”中乐队的状态稍逊“柴六”。

主要是因为,演出《第五交响曲》时有2、3件乐器不给力。但整体已是非常全面、完整的耐听之演。初听感到意料之外的,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原莫广交)的铜管没有发力,长号的形象不突出,圆号不亮眼。与此同时,双簧管形象有些单薄。
这是遗憾之处。不过,就铜管而言,部分原因也在于费多谢耶夫有点让他们“收着”吹。这缘于指挥家处理“柴五”本身的思路,很多在于收放平衡。
该作是老柴笔下同古典交响曲延续而来的脉络联系最深的作品,但作曲家又将自己的大抒情风格充分融入传统的框架之中。费多谢耶夫的处理,大为收敛了外放的抒情性,却将内在的平衡表现得鞭辟入里。不愧是真正深谙老柴风格的大师。
许多精深的处理,稍后再展开来谈。铜管表现的遗憾,部分在于收放之间,有些进退失据。末乐章放得开,效果就好一些。但管乐的整体状态不及弦乐组,也是事实,下半场有改善。
未料,下半场的《第六交响曲》直接上当代最伟大之演的级别。应该说,这样的演绎在任何时代都是顶尖的,仅是它投射出这个时代的顶级演绎的风貌。
原以为,费多谢耶夫与该团体基本不可能达到他们高峰期的《悲怆交响曲》录音的高度了。原因有很多,正如那样的高峰水准是多种因素共同成就的。
然而,指挥家在下半场直接超越了自己那款经典录音中的成就。如果说,真正的传统必须不断发展,费多谢耶夫今晚指挥的“柴六”,就是完成一位宗师演绎者历史使命的演绎。
这么说,丝毫不夸张。因为费多谢耶夫的“悲怆”,已经由旧式俄派的强劲逼人、情感撕裂的冲击力,转变为更加精致、内敛,同时在感人肺腑的力量方面,完全延续昔日精华的演绎。了不起的是技巧,更了不起的是整体的构思,在此二者之上的,是一种表情的境界。

如果费多谢耶夫重现他唱片中的成就,演出当然是黄金年代俄派的返照。那会是一种伟大的返照,但那样巨大压迫感的风格,高峰已经标定,就是穆拉文斯基。费多谢耶夫的录音是经典之作,却仍走在相当传统的路子上。
这很好,可真正的宗师级演绎,往往会让你看到出(传统)而变之的伟大成就。21日演出的“柴六”即是如此。这样的诠释风格显明,俄派演出这部作品,有了一个完整的新方向。
在《悲怆交响曲》的末乐章,费多谢耶夫紧凑的速度,音色与乐句的塑造,让我们看到哪怕结局无可改变,崇高的挽歌也不是对现实的承认,而是对于生命力量一次又一次涌现时,所给予的关注。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6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