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是否要生育,该如何做抉择不后悔?
本文尝试记录一下自己调研的方向和探索过程,没有明确结论和清晰的一二三告诉你结果。
不劝生,不劝独身,不引战,有不同观点,欢迎抛出合理讨论,不激化每一种社会矛盾,敬礼。每一种选择都是成年人对自己现状的独立思考,尊重祝福每一种生活模式。
生育这个课题,说起来很大,大到负责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生养,从在哪个医院生开始到上哪个大学,一系列的选择和条件才足够让一个生命成长起来,且不说培养和教育的话题。让我每每想起都觉得太麻烦,不生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加持熊孩子的影响力,没有无区别喜爱的情感冲动,这个课题让我一放再放。
为什么现在又重新提起?
现阶段的我33岁,想探索人生的全局解决方案,生育这个难题,重大又难于决策,卡在那里,很难说自己以后不后悔。毕竟,日子还长,尤其35岁这个高龄产妇的坎儿,女性的生理结构的衰老,硬件条件在下滑,中二点的说法:是时候做个了断。
现状相关涉及个人隐私较多,简单给几个关键词:33岁,已婚,前互联网从业人员,现状离职探索后续人生方向。
从哪里入手呢?
且不说优劣势,我最先解决的是意愿度问题。
不想生,嫌麻烦,会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模式,都是难点重重。
前期从日常聊天和媒体宣传收集了不少生育的难和苦,好处那都是生了就知道,我统称为“玄学”,不足以说服我。试着区分下具体的问题都是什么,先定义清楚问题,再看是否是个问题及具体解决思路。
我面临的焦虑和担忧
- 意愿度低:不喜欢小孩子,不想生育。
- 对健康的影响风险高:从调研到的影响来看,包括但不限于:盆底肌撕裂,漏尿,腹直肌分离,堵奶,妇科疾病,怀孕中的体重变化,腰酸背痛等
- 相关方的支持难题:和父母的相处,相关事情的处理方式,沟通方式。从各种家庭剧,已生育的家庭反馈来看,我都不具备和家长重新长期生活的能力。大概率会面临自己养育的课题。
- 和伴侣的沟通模式及协作模式重新磨合 如何生育:选择自己生,其他方式?从历史的沟通来看,双方意愿度都不高,可以接受不生育,俩人相处挺好。就从我的调研切入,看下信息的重新整合和梳理是否会有新的启发点。 人生方向:加入一个或两个新的成员,后续的家庭发展方向需要做新的调整。在不确定的阶段,如何产出短期的协作模式。
寻求帮助第一步
从身边人找切入点,表达自己的痛点和希望达成的目标。细分的问题逐个来解答。
具体的形式:朋友提供GPT的思路,从朋友亲身经历来说明,和老一辈带孩子的长辈沟通,翻翻相关书籍。(暂时没考虑相关课程的学习)
意愿度测试
看看到底有多不乐意生育,也提醒自己难点在哪,提示风险。
附上ChatGPT准备的一份开放式的思考问题清单。希望这些问题能帮助你更深入地思考是否要生孩子:
- 你是否享受与孩子们的互动?例如,当你和朋友或亲戚的孩子相处时,你是否感到快乐和满足?
- 你是否愿意对一个新生命进行长期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金钱,以及你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 你是否做好了承担照顾孩子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如中断职业发展、精神压力、健康问题等?
- 考虑到你和你的父母关系不太融洽,如果他们无法提供支持,你和你的丈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独立抚养孩子?
- 你对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母亲有自信吗?你是否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耐心、理解力、爱心和教育能力来养育一个孩子?
- 你是否已经和丈夫讨论过你们的育儿观念和期望?你们在育儿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致?
- 你是否考虑过如果你的丈夫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例如因为工作压力),你是否愿意和能够单独抚养孩子?
- 对于可能的身体变化和健康风险,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是否有可能采取其他方式来满足你的生育欲望(例如,领养)?
- 你是否已经详细考虑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如何改变?例如,你是否愿意牺牲一些个人时间、休闲活动、旅行等,来照顾孩子?
- 最后,你是否感到内心深处真正想要拥有一个孩子?或者你的纠结更多来自于外界的期待和压力?
这些问题需要你深度思考,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希望这些问题能帮助你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我的意愿度:接近于没有意愿哈哈哈哈哈,困难可太多了,远比我预料的多。感觉可以盖棺定论,这事不行,还是算了。
再问问AI,看看能有啥新玩意儿。(括号里为我的OS)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清单的大部分问题的答案是“否”,这可能暗示你目前可能并不准备好或不希望要孩子。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永远不适合要孩子。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对于生育的想法和感觉,以及你的生活情况是否适合抚养孩子。如果你的答案大多是“否”,这可能意味着现在可能不是你生育的最佳时间,或者你可能更倾向于不要孩子。然而,人的情况和感受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改变想法。(AI可真是端水大师,错就是你变了,不是我错了。也提示了我内心的一个纠结点来源,万一呢,我以后变了)
最重要的是,这个决定应该基于你自己的感觉和需要,而不是外界的期待和压力。如果你感到不确定,可能会有帮助的是寻求专业的咨询,如心理咨询师或生活咨询师,他们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个性化指导,帮助你探索你的感受和可能的选择。同时,和你的伴侣一起探讨这个话题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决定会影响到你们双方的生活。
AI确实说了一些体贴的话,缓解了部分焦虑。
解法初探
在这里,AI给出了一个不错的建议方向,寻求专业建议。在这里,我转到2个方向:1.有啥相关的书籍,生了的朋友有啥建议。
一、生育的基础信息补充
部分书里,播客,视频对我有启发的观点和内容,做个记录和推荐:(还有不少待看的书,仍有探索空间)
- 没有“正确的时间”去生孩子:许多人认为生育决定应该基于某些外在因素,比如经济稳定、找到合适的伴侣等。然而,作者强调,没有绝对的“正确的时间”去生孩子。最重要的是理解你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你的生活目标。
- 在考虑是否生孩子时,我们不能预知未来。然而,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处理不确定性,而不是让它决定我们的选择。
- 作者鼓励读者认识到生育决定并非二元选择——即不是只有生孩子和不生孩子两种选择。还有许多其他可能的选择,比如领养、代Y、成为养父母或义父母等。
——"The Baby Decision: How to Make The Most Important Choice of Your Life"
- 那些选择不生孩子的人并非都是自私的:许多社会观念倾向于认为,选择不生孩子的人是自私的。然而,书中的故事揭示了,人们选择不生孩子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情况下,这些原因并非自私,而是出于对自己和他人生活质量的深思熟虑。
- 孕育和抚养孩子并非唯一的方式来实现满足感和成就感:书中的一些作者提出,他们在其他生活领域(如事业、艺术、慈善工作等)找到了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一种独特的洞察,可能会挑战许多人的传统观念。
——"Maybe Baby: 28 Writers Tell the Truth About Skepticism, Infertility, Baby Lust, Childlessness, Ambivalence, and How They Made the Biggest Decision of Their Lives"
- 对社会压力的抵抗:对于选择不生育的人,他们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朋友、甚至医生的压力和质疑。这本书鼓励读者去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提供了一些应对这些压力的策略。
——"Childfree by Choice: The Movement Redefining Family and Creating a New Age of Independence" (作者:Dr. Amy Blackstone)
- 试管婴儿相关的尝试心路历程,亲密关系的重新修复和探索。总结起来就是苦,女性承担了很多不曾料到的生育困境,面临失去,情绪压力。——《斑马》
- 多个母亲描述自己后悔成为母亲的选择。很真实的诉说自己的故事和情绪,并不是说生了就不后悔,无条件的爱孩子。——《成为母亲的选择》
- 结构性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理解生育带来的影响具体是什么,成因是什么,大概有哪些解决思路,自己要遭多大罪——《身体由我:关于了不起的女性身体的一切》
- 生育对女性选择权的捆绑和权力关系制衡,需要更加谨慎的做生育决策,包括婚姻决策。——《基层女性》《最好朝南》
关于女性生育话题的补充内容:
- 小宇宙播客 《重新想象母职:养娃就像处理亲密关系》 《成为妈妈,是我这辈子干过最难的事》
- B站 生育的代价(上)+(下)
——以对谈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不容易,我想了解的具体问题,都有一些覆盖。
关于养育的成本:
得到App:李笑来谈AI时代的家庭教育
——推荐学习。在养育背后,投射的是个人的焦虑,关于时代,关于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多做“有积累效应的事情”,比如“读书、健身、投资、帮朋友、陪家人”。——自己是否做到了,回到自己,其实是眼下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答。
二、和刚生育朋友的对谈
- 生娃的优势,喜好度各自都不太一样。好处就在:生了就自然能体会到的一种神秘“幸福”感。
- 意愿度似乎是不需要讨论的话题,大多分为:没考虑或疑惑过,坚定的生娃派,就到那就生了。没生的基本跟我情况类似,卡在一个点或者某几个,就坚定的不生。
- 生育必然有代价。不能期待身体上完全和没生一样,即便恢复,也不会回到从前。
- 养育的代价。2个人的相处模式,时间的占用都是必然。睡眠也会损失,吵架也会出现,都是正常的。把情绪宣泄出来,好好的处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 育儿的支持:不一定必须得父母。2个月前可以是育儿嫂,之后可以是月嫂阿姨,把问题细化,部分家政工作外包,亲自做陪伴和教育的部分。
- 新的亲密关系的幸福感:可能就是得自己去体会,每个人“种草”的点不一样,修复童年的损伤,破碎的父母关系,重新养育自己一遍等等,这些都是生育之前不确定会出现的。
这种必然性,无法修复性,自己是否准备好接受。如果没有,那与之对应的风险自己是否知晓。
三、AI提供的思路框架
Merle Bombardieri在《The Baby Decision》一书中,为是否生育的决策问题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自我探索:在决定是否要孩子之前,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期望。这包括深入思考你对成为父母的看法,理解你对生活的期望,以及你希望实现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 做出实质性的尝试:尝试通过实际接触和照顾孩子的经历,来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否想要拥有孩子。这可能包括做义工、照顾亲友的孩子,或者甚至是临时领养。
- 了解各种选择:除了生育自己的孩子,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比如领养、代孕、成为养父母或义父母等。了解这些选项,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考虑自己的可能性。
- 与伴侣的沟通:如果你有伴侣,那么他们的想法和期望对你的决定也会有重大影响。确保你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理解彼此的期望,以达成共识。
- 处理不确定性:在做决定时,你可能会感到不确定和焦虑。学会处理这些感觉,而不是让它们决定你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 制定行动计划:一旦你做出了决定,制定一个实施计划可以帮助你向目标前进。这可能包括决定何时开始尝试怀孕,或者探索领养或其他选项的步骤。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补充和调研,我对于自己的需求和疑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什么。
问题聚焦,定点挖掘风险和解法
从中间我了解到自己的最核心的纠结和犹豫点:对于不确定性的探索。在生育面前,并不存在一个通用方案,大概达成这样的水平,就问题不大。很多身体的影响,养育的风险都是随机,无法做全预案。
对于风险的处理:当我面临如此多的风险,我是否有处理风险的能力。而不是做极左或者极右的选择。在最差的情况下,我是否ready。
如果呢,如果我40岁后悔了,是否还具备条件,风险有多大?
背后更深层的灵魂拷问是: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愿意付出什么来达成。我是否有能力达成这样的生活模式。
对于选择和挑战:没有最优解时,我的选择是什么,背后的思考是什么。在这个过程里,我新获得了什么样的技能和成长。
带着新的问题和现有的解法,我继续在书里,和人聊找答案。
如果不要孩子,都有什么风险,和要孩子来做个对比,两害取其轻(啊不是)。
知名UP的视频多次出现丁克这个话题,以及部分反思。放在这里,即便是只看看标题,都感受到这风险的压力感哈哈哈哈哈。
一、丁克的反思
总结丁克主要风险:
选择成本:不生女性的反悔成本较高,与之对比男性选择权还挺大了。
养育成本:丰俭由人,要卷总有人上人,从调研看《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一线城市把娃养大到17岁平均花费是100万。不卷学区房,不卷高端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能养。
二、如果真不生,外界压力也大,如何应对压力?
AI建议如下:
- 深入了解并接受自己的决定:了解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期望,并全心接受自己的生育决定。对自己的决定有深入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他人的质疑。
- 练习如何表达你的决定:预先思考如何向他人解释你的决定,包括你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以及这个决定对你的生活有何积极影响。这样,在需要表达你的选择时,你会感到更有信心。
- 寻找支持:找到一些支持你的决定的人或群体,他们可以在你遭受质疑或压力时为你提供支持。这可能包括同样选择不生育的朋友,或者一些线上社区。
- 设定边界:有时,你可能需要向他人明确你的边界,让他们知道你的生育决定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他们可以质疑或干涉的。这可能需要你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不希望他们对你的决定发表负面评论。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发现自己难以应对他人的压力,或者你的决定使你感到困扰或不安,那么你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
以上策略可以帮助你应对因选择不生育而可能面临的社会压力,但具体的情况可能会因人而异,你可能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
我大胆地总结下这个策略,命名为:我不生,决定好了,谢谢关心。
主要方法:坚定内心,大声说出你的决定,找同类取暖,让别人别哔哔,and I need help。
调研到这里,基本就阐述清晰大方面的问题风险点,解决思路及实操反馈。
总体来看:选啥都是风险哈哈哈哈哈,好绝望啊。从“投产比”来看,就是个人价值观的排序和生活模式的取舍。
回归初心
获取了更多信息,但并没有谁能清晰的说明白,到底咋办。
我回归初心再看最初自己的焦虑和担忧,是否有新的思考。
- 意愿度确实不高,我接受这个事实。把它转化为对新的亲密关系的探索和复杂项目的挑战,似乎对意愿度有一些提升。
- 健康的负向影响。Face it!即便我做了万全的准备工作和恢复运动,就是回不到从前,想到那种“根治”的执念,药到病除,在很多场景下是不存在的。学着去接受事与愿违,伴着这些“伤痛”好好生活,探寻新的幸福感和亲密关系,把注意力转移到好的部分。
- 相关方的支持:思路打开,没有什么是必选项。不会去学就好啦,人生不会的事情那么多,能搞定养育的人,势必也是个人才。即便是吃喝拉撒这事,在互联网从业人员眼中,也是能拆解到18个环节的方法论。不得不说,养育无小事,曾经经验值能带来的方法,在新世代这里也有了自己的新思路。
- 新的亲密关系和相处模式构建:尝试以最小单位提了下这个课题,有解法。真诚可抵万物,be real。事实层面的卡点和难题,那是之后的事了,日子还长,解决时间还有。
- 最小解决单位:先搞定第一关,再说后面的,毕竟也知道难点和琐碎点,起码也是精神上有点准备。
以上,选择的天平在反复横跳后逐渐settle down。那份挣扎和焦虑,在不断的补充信息,重新思考后有了些曙光。在这一刻,更加清晰的感受到自己身上那份:英雄主义。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我大抵能说:这经过审视的人生,值得过。这生育的选择,我愿意勇敢一次。
再次感谢在我迷茫路上,伸出援手的伙伴们,每一次都让我更坚定的选择自己的路,girl helps girl,遥祝你们每个人都好。
我的心理历程诉说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希望能对你有一些用,感谢你看到这里。
From:B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