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是见惯不惊的达观随性——北斗绝句《风物如常》略谈 文/郝书许

风物如常
文/北斗
桂花八月满庭芳,蝶去蜂来各主张。
风物如常当自在,何须惆怅一秋凉。
“自在”,在河南人的口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词。比如某年春节前,一家人都在为准备年货忙得不可开交,诸如蒸馒头,包饺子,炸丸子之类的。三姐姐虽然只比我大两三岁的样子,但也被母亲叫去帮忙,独我这个老生子没人吆喝,我就去拿了报纸墨汁练大字。估计是三姐姐忙得比较累,看见我如此悠闲,就一把把我的报纸扯了去,说“你真自在!别人都忙成啥了,你也不搭把手?”结果不用说,虽然我练字比三姐姐忙家务自在,但父亲却支持我的自在,把三姐姐骂了一顿。
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在”这个词特得劲儿!它给我的初步认知就是“干自己想干的事,或者是不干自己不想干的事。”后来接触面广了,听有人说自在是佛家用语,比如什么“观自在菩萨”,但我却不以为然,一个词而已,人人可用,哪里就成了佛家用语。
在对自在追求的愿望上,并不区别于是佛是道亦或者是普通人。可以说人人都喜欢自在。特别是魏晋人物,比如嵇康,不想当官你硬让我当官我就和你绝交;比如刘伶,想喝就喝,死便埋我;比如陶渊明,感觉自己不应该为五斗米折腰,那就辞官而去。再比如《世说新语》记载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一个冬天的夜晚,天下大雪,王徽之独自一人喝酒,看到四处白茫茫一片,心意彷徨,吟咏左思的《招隐诗》。他想起住在剡溪的朋友戴逵,决定连夜坐小船去见。天亮时分到达戴逵门前,又不想见了,转身回家。说:“我本趁着兴头而来,现在兴头尽了又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王徽之访戴,一时兴起,乘兴而去,兴尽而返,尽显魏晋人物的丰神潇洒。你能说他们追求的不是自在?
以上的说法,其实都印证了我最初对自在的认知。但今天读到北斗的这首《风物如常》似乎又让我对自在有了新的理解,感觉以前认为的自在,主要是一种行为上的任性,似乎少了一些理性后的云淡风轻。
那么,北斗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自在”这一概念呢?
第一句“桂花八月满庭芳”,意思很简单,八月里桂花开了,让整个庭院都充满了芳香的气息。第一时间读来,感觉也没什么奇特,但仔细品味,能在院子里种上桂花,这似乎并非普通人家。普通人家就算在城里买房,也是单元房,有个院子,并且种上桂花树,这并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也许有些人会说,桂花本来就是八月开,再突出个八月似乎费字。其实个人揣摩,这也正是作者的故意,毕竟八月有个中秋节嘛。不提八月,如果忽视了中秋这一概念,后面的表达也许就少了些意味。
第二句“蝶去蜂来自主张”,联系上句,这来来去去的蜂蝶是干什么的,不难想象:蝶为花粉儿,蜂为花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各自有各自的需求,各自有各自的盼望。自然也就各有主张。都直奔种桂花的家庭而去。
第三句“风物如常当自在”,自然转折,其实这样的事情都是司空见惯,毕竟人情社会嘛!几千年来不都是这样,趁着节日拜会拜会该拜会的,混个脸熟面花,指不定就有好事降临。所谓风物,代指风俗人情,这一句就显示出诗人北斗的人情练达来——这都是风俗习惯,且由他去,我只需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
然后,也顺理成章地带出最后一句“何须惆怅一秋凉”,没必要嘛,不必去满怀忧国忧民的惆怅,说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风凉话——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所以整首读完,让我忽然有种明悟,要想真正自在,必须能顺其自然,见惯不惊,做好自己,世事由他。
这或者是自在更高一层的境界。
郝书许
2023年9月22日于东莞
诗人简介:北斗,本名高胜畅,广东陆丰人,现居深圳。斋号七星斋,书画诗词音乐摄影爱好者。珠江诗社、汕尾诗社、梦笔文学社、中国尘社社员。

评论者简介:郝书许,70后。河南省方城县人,客居广东。梦笔文学创办人。中华诗词学会、湖南省诗词学会、岭南儒商诗会、东莞诗诗词学会会员。担任多家诗社微刊常务理事、评论嘉宾。出版有《梦笔诗人》《当代诗词精选精评》。部分诗词被收录入海外孔子学院2019年夏季版教材。
(本文由作者授权见诗如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