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提示词技术

缘起
丹尼尔·J.克劳福德是美国一个作家,他是一个非常用心的父亲。当他儿子长到5岁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在下班后,准备一张问题清单,为的就是到家能跟孩子有一些有质量的交流。
什么叫有质量的交流呢?家里有学生的肯定知道,当你回到家里问他们: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你今天学到什么东西了吗?
你会发现孩子们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可能会用“挺好”“就课堂那些东西”之类的话来敷衍你。
丹尼尔·J.克劳福德最初遇见的也是一样的情形。不过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首先认为不是孩子不配合我们,而是那些我们下意识问孩子的问题,它的形式本身就是错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开始思考到底应该怎么问问题,才能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
爱的对话技巧
他发现,就像给大语言模型写巧妙的提示词一样,经过包装的问题,总是能更让人有倾诉欲。
比如,你要了解孩子当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直接问就不如这样问:
如果有一份报纸报道你的生活,那么今天的头条新闻是什么呢?
如果想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况,你可以这样问:
如果你要创办一家公司,会请哪些同学和老师去你那里工作呢?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最近在关注什么,你可以试着问: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那么你想报道什么样的新闻话题呢?
所以,你看关心一个人,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关心其实是一门需要技巧和细心的艺术。有时候,一个巧妙的问题比任何物质礼物都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问什么,又应该如何问?
孩子的问题清单
丹尼尔·J.克劳福德把444个问题和197个“鼓励大人从自身经历出发的提示”汇总成了一本有用的小书《跟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类书都在讲理论,但是这个书没有任何理论,一共就只是444 个问题+197个大人的提示,但是你看完就知道,能提出来这些东西,背后都是理论。这个我们后面说。

为了让你更直观地了解这本书的价值,我直接把开始的15个问题粘过来,你现在就可以去跟孩子聊一聊,看看效果:
1.今天吃午餐时,坐在你旁边的是谁? 2.如果你是一名记者,那么你想报道什么样的新闻话题呢? 3.你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你会变得外向还是内向呢?你会觉得充满自信还是有点警惕? 4.在学校里你认不认识这样的人,他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事情还是没有做好? 5.哪个同学做事最井井有条? 6.你的同学有没有问过连老师都回答不出的问题? 7.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 8.你觉得人们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吗? 9.如果可以的话,你是更想骑马上下学还是乘坐热气球呢? 10.如果我们两个可以在一周的时间里互换身份的话,我在你的课堂上会怎么做?你又会怎样完成我的工作呢? 11.如果你是一部手机,你觉得自己现在还剩多少电? 12.你觉得今年一切都会顺利进行吗? 13.你们学校里总共有多少只铅笔? 14.有没有哪次你对自己挺好的,今天你有对自己好一点吗? 15.你希望学校能教一些什么样的科目?
昨天晚上,我随手翻书,让孩子喊停,随机翻开一页开始问,她对问题保持了完全的兴趣,一直在说个不停。
所以就算是完全不会跟孩子交流的家长,有这本书你都可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
大人的真情展露
这个小小的书还有一个版块叫作“以己为例”,也非常好。充分而坦诚的沟通,绝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父母亲向孩子展露自己的内心也非常必要。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拍几张图大家看一下。


它可以启发家长与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和分享。
为何会有意外收获
用这本书的问题聊天,很快就会有意外收获,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问题看似零散,但实际上涵盖了很全面的范围,我大概总结了一下,至少有如下类别的内容:
- 社交与人际关系
- 自我认知与情感
- 学校生活与教育
- 兴趣与爱好
- 目标与计划
- 观察与思考
- 假设与想象
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激发孩子的自由表达和思考。如果更加细致一点分析的话,它实际上含有4个比较大的意图:
- 认知触发:旨在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考,如“你觉得校长一整天都要干些什么?”
- 情感连接:问题设计以建立或加强与孩子的情感连接为目标,如“你有害怕的事情吗?”
- 自我探索: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如“你在什么时候会觉得干劲满满?”当然,也有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他人,避免只有自我的视角。
- 社会观察:鼓励孩子观察和思考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你觉得其他孩子完成学业之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
所以,这些背后的设计,才是这些问题会有意外收获的根本原因。
向孩子提问的原则
444个问题问完以后,你肯定隐隐约约会感受到一些提问的技巧。在这里,我大概花了4个多小时看完了全部问题后,也总结了几条背后的原理。根据这些原理,我们可以问出更贴合我们实际情况的问题。
这些原则如下:
- 开放性的问题:书里大多数问题不容易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这促使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就不会被父母的预设所局限。
- 富有想象空间和趣味性的情境设定。例如“如果可以骑马上学你会吗”这样通过构建情境的问题,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 贴近孩子的生活经历,并使用简单而贴合儿童逻辑的语言。这增强了孩子的代入感和回答意愿。
- 避开了敏感话题,给孩子心理安全感。整个系列的问题,都没有咄咄逼人,也不会有套孩子话的感觉,轻松的语气也令氛围更加友好安逸。
通过这种设计,孩子的兴趣就被激发了,他们也会感受到父母的重视,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特别提醒的是,学什么东西也不要太死板。在实际应用中,你需要观察孩子对问题的反应,根据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优化问题的设计。
最后

总得来说,关心和爱孩子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实践的技术。希望这本《跟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能帮你能找到与孩子对话的神奇密钥。
魔云兽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送你一株真的向日葵,换一点“阳光种子”给我 (81人喜欢)
- 有了大模型,我们怎么思考? (4人喜欢)
- 动动嘴皮子,AI就给我做了一个数学动画视频! (3人喜欢)
- 让你的AI做更多事,ChatWise怎么用MCP服务? (3人喜欢)
- 怎么教老年人学AI,推荐一下这本贴心的新书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