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日记/以虚拟圣火祭奠我吾众之肉身
如果说每次点火是我们不断确认人类文明存在的方式之一 ——女祭司在赫拉神庙前采集的圣火是得自自然赐予,而亚运会的数字点火是人类作为虚拟世界的造物主反馈其的数字分身。
古老仪式的现场感官已被忽略不计,所有电子屏幕上同步呈现的巨大虚拟景观才是真实存在于每个人视网膜上的共同记忆,这个记忆的复制如此完美,如此高效,除了屏幕大小亮度和色差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损耗与偏差。
万众参与数字点火的线上操作,其实就是一种网络游戏,鼠标点击直接“连接”到虚拟圣火燃起,提供一场短暂但似乎相对平等的全民狂欢。这大概将成为挺有纪念意义的一次点火,也算点出了时代性,虽然在物理世界点了个寂寞,但点出了元宇宙的轮廓。只是在做到高度一致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虚拟影像的局限——无论其再复杂丰富,比起真实世界依旧过于简单贫乏。
虚拟影像既由人所造,自然因人所限:它利用人类视觉习惯给出越来越高效直接的强刺激以满足迎合人类最普遍最原始的偏好,像汉堡可乐迅速占领全球每个角落,同时必然舍弃无数个体的、富有想象力的、更深入探索的视觉可能性;又因世界对其造物主人类来说永远充满未知,所以它永远只能是浩无边界的管中一斑,而不是新鲜未知可触摸又不可控的真实世界。
在这个点火画面中,数字巨人的超常尺度是必要且理所当然的,否则不足以表达人类对虚拟世界的期待、骄傲和迷恋,于是为了让我们完整看见,数字巨人几乎撑满了整个构图,华丽的动态和耀眼的光效、色彩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个非人类尺度的画面比例和视觉对比让真正的人类火炬手“消失不见”,此情此景真是有趣的隐喻。用虚拟的视觉表达替代人类“祭司”,来主持探索人类自身身体极限和自身感知力的运动会仪式,实在太有时代性了。
不过,都能用多年以后或是下个礼拜,人们能调动出起多少有关的记忆?这些记忆是电击鼠标的轻柔触感还是部分影像碎片?它们能像多哈亚运会的骑马、巴塞罗拉奥运会的射箭一样深入人心吗?
也许不该太苛求这份经济实惠的同步和“在场”,但作为每个个体,在赛博世界里更需要保有对具体、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好奇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