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进者
关于激进者
文/译世
与笑的本质是优越感这件事相对应的,愤怒和退缩其实是战或逃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恐惧。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小型犬反而攻击性最强,为何未成年人最容易成为激进者,比如极端女权,或是红卫兵。
如果一个人恐惧父权,那么在战或逃的应激反应中选择了战后,他往往会变成一个十分激进的人,激进程度和他的恐惧程度正相关:一个人越是恐惧,就越是应激,其攻击积极性就越高,换而言之,就是越激进。
另外,由于其做出行动和选择的源头是恐惧(这个大前提要时刻记着),其他出于恐惧而做的事情也会表现在激进者中。最典型的就是,激进者会期待群体中获得庇护,同时作为集体的力量的一份子,使自己的力量似乎增强了,这样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也就是满足了他们摆脱恐惧的愿望。
查理说人普遍有两种需求,一种是追求独特,让自己获得意义,而与其他人群所区分开来,这种是对存在感的需求;一种是追求安全,让自己融入群体,而与其他人群紧密结合,这种是对安全感的需求。所有人都是在这两种互相对立的需求中,寻找一种平衡:一般是动态平衡,不过波动也不会特别大,在同一个成长阶段内,基本还是稳定的。
文艺的人,或是生活在安逸富裕环境的人,追求与小众的人共鸣,以满足自己对独特性和存在感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对安全感的需求(虽然弱但也得满足),他们会选择与远方的人共鸣。这就是奢侈品会在西方兜售东方文化,在东方兜售西方文化的原因之一,小众,且远方。
激进的人由于需要的是安全感,且对安全感的需要远远压过存在感(因为他们正是因为极端的恐惧才会变成极端的激进),他们如此迫切地需要融入群体,最好是身边的、摸得着的、最廉价就可以加入的,所以激进者往往会有抱团的倾向。由于对存在感的需求很低,他们可以任由集体吞噬自我,而化身成一种“代言人”:他的口即集体的口,他的力量即集体的力量,他的攻击欲望即集体的攻击欲望。很遗憾,由于在战或逃反应中选择了战,他的口会是利的,他的力量会是毁灭的,他的攻击欲望会是无休止的。
这就不难理解皈依者狂热现象了:他们出于恐惧而选择融入当地的群体(即皈依),并且由于恐惧而变得激进(即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