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荒诞——读《巨翅老人》

最近写作中短篇,便特别留意这方面创作。那天无意间小红书跳出徐则臣对小说的理解。他认为要信息量涵盖多,作者要具备专家或某领域的权威,比如马尔克斯。
我只在很早以前读过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时至今日,早已淡忘。便找来他一些中短篇读。找了这一册合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开篇即《巨翅老人》。篇幅不长,讲天使太老,跌落在一个农户院里,被农户关进鸡棚,被周围农人视作怪物。故事没有高潮,似乎也没有曲折情节,但是对人的刻画却十分真实。
为什么真实?整个小说的逻辑顺序是这样的:天使因为太老,又遭受暴雨袭击,他本意是为了农户发烧的孩子而来(不知是想带走他呢,还是替他医治),小说中可以感受到所有人的敌意。一开始的虔诚与期望得不到满足时,敌意便产生了。一开始,最底层的农民一拥而上,随后,神父来到鸡棚,向人们提出警告,并告诉他们自己的看法:“靠翅膀来确认天使更不靠谱”、“魔鬼往往会用一些花哨的手段迷惑那些不警觉的人”。
而农户的女主人埃莉森达嗅到了商机,把院子围起来,来看天使的“一律收五个生太伏”。为此,他们家发了财,盖起了新房、买到了漂亮衣服,而天使依然关在臭哄哄的鸡棚里。随后到场的是杂耍演员,他们同样以高超非凡、夺人眼球的方式来吸引关注,那些荒唐的表演以及编造的故事争取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同情,
最后,当他们都以为天使会因此而死去时,他却异常坚强地活了下来,并在一个无人察觉的上午,跌跌撞撞地飞上天空。埃莉森达在厨房的窗口无意间瞥到他笨拙的起飞,她没有阻拦,也没有觉得惋惜,而是一阵释然。

在我读来,这个小说充满了现实意味非常浓烈的情节,这可以从它的现实逻辑性上加以推敲。故事发生在暴雨不断的乡村,人们的愚昧无知,加上他们人性中透明透亮的贪婪,使故事衍生出一股荒诞可笑的意味。似乎从众生的面目,让我们窥见了自己。
而巨翅老人更像是脱去光环、脱去某种社会(家庭)地位(或被疾病缠身)的象征,犹如我们的父母,在为这个家竭尽全力后被子女弃于角落。所以当他真正离开人世时,子女(以埃莉森达为代表)反而释然。因为巨翅老人的存在,在整个小说中并未出现奇迹,也未带给人帮助,他甚至说的话也像“古挪威语”,人们根本无法与之沟通。在这样情况下,人们便开始怀疑他真实的身份,并试图通过听信一些虚假的编撰(蜘蛛女孩的身世)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迷信)。
反观我们一些作者的写作,如果要写弃如残渣的老人,会非常实在地描写、刻画老人被家庭遗弃、欺负的情节,很难像马尔克斯一样,上升到一种戏剧化的状态,以人世庸俗的群像去对抗一个几乎物像化的神话个体。马尔克斯重于描写刻画,而将批判的声音压制到低点,以至于看到的是一场荒诞的狂欢,而非愤怒的斥责或嘲讽。他对想象力的控制应付自如,在对现实勾勒中偶然点缀,不像某些作者一旦放任,就收束不住地天马行空起来,反而让读者失去想象空间。一个短篇而已,点到即止就可。
范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清明忆往 (4人喜欢)
- 放过自己 (1人喜欢)
- 国庆五日海南游 游记+攻略(老婆整理版)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