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板栗栽培系统






怀柔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早在明朝时,皇帝在祭祀时就用怀柔板栗作供品。清朝慈禧太后为了延年益寿,经常食用怀柔栗子面窝头,后传至民间,成为著名的北京小吃之一。
板栗拥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木》记载“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苏辙)曾有诗颂道:“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这里讲的是吃阴干的生栗子,据说这种吃法是“得食栗之诀”,疗效最高。
2001年,怀柔被认定为“中国板栗之乡”。而四川素有“中国野生板栗第一乡”之称。这两个地区确定了板栗贡品“北怀柔、南川蜀”的局面。
目前,怀柔区拥有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大明栗”近千株,仅九渡河镇西水峪村明代板栗园就有八十余株,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栗树森林,可谓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观。
在京城,怀柔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降水量、温度、土质等条件十分适合板栗生长。大大小小的板栗树,将山山岭岭装点得郁郁葱葱。这片土地培育出来的板栗饱满、匀称、甘甜。
2023年,”北京怀柔板栗栽培系统“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