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27个小时
上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在广州有汽车经销商,也是时不时会因为各种活动过来,要么参加车展,要么是和经销商开会,要么是做商超展,在活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开始与当地人接触了,但除了留下东西挺好吃,气候比上海还要更潮湿的印象外,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但这次的体验就很不同。
广州的纸媒兴衰
书报亭这个带有年代感的东西要不是用力回想,甚至都会在恍惚中不记得它的存在。如果20年前的上海最发达的媒介是电视的话,那么广州的代表就是报纸,尤其是南方报业系。

85后以及之前出生的人应该对此深有感触。但90甚至95后应该都没有再看过报纸了吧。小的时候我们家每天都会买《新民晚报》,仿佛这是每日的一项必做之事,只要没拿到报纸吧,这一天感觉就是不完整的。等到我读初中的时候,每个月又会固定买《读者》,一开始就纯粹是美文赏析和心灵鸡汤,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所谓的中高考作文工具书之一了。
我印象更深的其实是大学辅修新闻学的时候,老师们总让我们拿着《南方周末》里的深度报道做研究。
那个年代,看到多版面深入的纪实类新闻描述,还是让年轻的心受到冲击的。这次和媒体聊天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触是,传统媒体转型到电子时代的当下,不仅是人们阅读习惯和媒介渠道的改变,有些其他的东西也一并被洗刷了。




报社经营转变的过程中,人员精简是是不可回避的一方面,很多人因此主动或者被动地被优化了;不可忽视的,还有面对自媒体各种正面冲击和流量的瓜分,原本是一家独大变成了百花齐放,对于老媒体人来说,无疑不表现出遗憾和为难,需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和对新处境的接纳。生存的压力、行业的变化、还有,世界的无常。
同样的沟通,发生在和一家时尚行业类媒体的时候则完全不一样。他们信心满满地给我show了自主研发的资讯百科全书小程序,并为可以比企业更早拿到一些breaking news而得意不已。
关于稿件,他们更是24小时连轴转,随时响应随时写稿随时出稿,广州人也是很拼的。
民以食为天
广州的东西真的很好吃。
这次去了炳胜吃了晚饭。炳胜其实有好几个分类,自己已经做了分级制度,从入门版的炳胜品味到中阶的炳胜公馆,最终抵达高阶的炳胜私厨,满足每一个想要吃炳胜但荷包承载能力不一样的人群。
据当地人说,除了在深圳有一家炳胜外,你只能在广州吃到他们家。这个从大排档开始起家的品牌,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代表广州地域性美食的代表了IP了。

浓厚的商业氛围
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中国跨境电商巨头SHEIN的总部其实在广州,为了支持生产的需求和及时响应的速度,在番禺区有一大片工厂都只为SHEIN服务,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不说,还给政府长了脸。
不仅是本土创业企业,奢侈品品牌爸爸们也嗅到了广州人民除了吃以外的需求。虽然深圳的商业地产相对更加丰富,但广州唯一的一家太古汇也做得很像那么回事了,据说疫情期间,他们的营业额很客观,部分奢侈品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
一个是走出国门的低价策略,一个是进入国内的高端路线,这也能反映出Moment的重要性。通货膨胀的当下,SHEIN明显是直接倾听到了国外朋友们的内心呐喊了。


这终究是一个越来越破败的世界,哪怕有起起伏伏看似美好的转折和回暖,但前进的趋势线还是在不断往下行的。
即便如此,每一次和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思想火花碰撞的瞬间,依然可以感到生命的活力。
已经很糟糕了,继续糟糕些也无妨吧。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智慧出行”主理人。
前车企女公关,现全球顶级奢侈品集团公关。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林小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婚姻生活走向AA制...
- 对待上班的无敌心态 (2人喜欢)
- 当代女性:用力乖还是做自己?
- 奢侈品传播新风向:如何自救? (1人喜欢)
- 相亲市场上的“差不多先生”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