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哪些举动让你重新认识他们
查看话题 >农民工老妈
知乎有一个问题:父亲是农民工很丢人吗?
我发现如果换成母亲是农民工,感受会立刻不同。

我们村近几年变化很大,修建了一个商品房小区,随着小区的建设,提供了很多原本村里不具有的工作机会,农民工。身体好的劳力,都会出门打工,本地的农民工岗位工资比外边低很多,招人难,就降低门槛招了很多中老年妇女。
我妈就是其中之一,农民工,帮工地做过饭,给楼房开荒打扫卫生,收楼,做各种小工,轮过岗了算。外人看,很心酸,工作环境脏乱差,人辛苦而疲惫,下班衣服上充满泥泞,邻居经常劝我妈何必吃这个苦呢,又不是缺钱的阶段了。
但我妈自己的感受,是从中有一份振奋,她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很兴奋,每天叫醒她的是理想。她特别享受从农民到农民工的变化,宛如人生的第二春,她经常踌躇满志的感叹,要是再年轻几岁就好了,还能大干一场。
我们的感受,都是基于过去经历以及成长环境,当下相同的境遇,基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及个人经历,会有截然不同的体会感受。
一直很喜欢Your Money or Your Life里的观点,计算下我们的收入与工作时间,很容易得到一个由金钱数字体现的时间价值,我们消费时参考下自己的时间价值,买一双新鞋需要消耗自己多少小时的工作时间,买一个新包包需要消费自己多少小时的工作时间。这是我们大脑做消费决策时潜意识里做的换算,是基于成长环境跟个人经历养成的消费习惯。
在我妈眼里:
- 花几个月时间种一季土豆,卖1元钱一斤;
- 伺候几个月的辣椒,卖8毛钱一斤还要经过挑选;
- 种红薯、玉米喂猪,出圈赶上行情不好已经不算坏运气了,猪生病、死猪简直是一年白干,我妈经历过好几次;
- 风把庄稼吹倒在地里,水把土豆淹烂,都是无力到哭的经历。
我妈按your money or your life的逻辑估算,她做了一辈子的农民,其每小时的工作价值简直让人难堪,因此她做消费决策时被动受此影响,跟我一起出门旅游关于打的还是坐公交车的决策都能起冲突,她会觉得多等半个小时就能节约20元钱,能节约20斤土豆,划算而实际,打的就是浪费了20斤土豆,就是浪费了那些在田间辛苦流汗晒黑的精力。
近两年她的农民工经历,让她的每小时人生价值翻了数十倍,做小工一天160元收入,等于种160斤土豆。其辛苦程度,却远比种地干活轻松,且不受气候影响,不用求老天爷,不用担惊受怕,这真心让她感到振奋。
身上的泥泞,跟种地的大粪肥料比,又算什么呢。
我也曾试着改变我妈的生活习惯,带她烫发,买新衣裳,旅游,这都很快乐。可跟她打工赚钱的快乐比,这种消费的快乐维持的时间短暂而肤浅,她从小就忙于田间,她人生的价值一直被低估的厉害,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满足感跟成就感,农民总是有一种deprivation的心酸,明明辛苦极了,收获却最低,最让人抬不起头来。
农民工的工作,对她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平台,基于此她产生了人生几十年所没有体会到的成就感。
她每小时的人生价值瞬间升了数十倍,她乐此不彼。
前段时间读了Lessons in Chemistry, 读时想到的就是我妈,换做是我爸、叔叔、伯伯做同样的工作,就不会被人异样看待,但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就要面对额外的压力。Trevor Noah的Born a Crime,她妈妈是只能给白人当家庭帮佣;巴基斯坦的I am Malala, 何伟在埃及记录的the Buried, 不同背景下跟我妈妈一样的女性,她们甚至连做农民工的资格都不具备,在埃及丈夫不允许妻子压根不允许打工。
幸福不是一组科学事实,不是钱、荣誉、名气的堆积就能直接抵达快乐,它是一种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都不同。在我妈眼里,她自己赚的钱,跟我给她的钱,是不同的幸福感。她渴望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她享受人生价值翻倍的振奋,她喜欢体验新的工作氛围。她原本就是村里的outcast,跟同龄女性格格不入,她一生拒绝靠男人,她很在乎她自己的时间价值体现。
本地招工麻烦,我妈熟悉的几个工头,都是请我妈负责在村里帮忙招小工,我妈每天都喜笑颜开的带着她的新闺蜜互相介绍工作,她幸福的朝我分享,她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最后还体会到了当领导的感觉。好玩之余又让人感触,comradeship也是非常特别的体验,因为做农民工,她结识了新的朋友圈,崭新的工作氛围,这一切都很让人感到愉悦。
我今年在家生活,她干活的间隙还会把工地的各种垃圾收拢起来,让我去给她背回来。她跟我一起回来的时候,无不担心的问我,她说她每次看别人捡时都想跟着一起捡,担怕邻居笑,不好意思往家里背,问让我背我会不会觉得丢人。我告诉我妈,其实邻居们都有各种的心事要操心,真心没谁会去真心在意这些,嘴边讲几句最多。我不会感到丢人,因为假设是我最要好的几个朋友撞见,我能让他们帮我一起背。我的朋友们不会因为彼此父母的工作而觉得丢人,我们更看重跟彼此父母的关系。
我也希望我妈是雍容华贵的女领导派头,即便工作到七十岁,大家也只会尊敬领导敬业爱工作。很可惜她不是,她是田间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她试过停下来休息,烦闷无趣,内心总是感到空空的,她有一笔积蓄,她随意生活都没财务压力。可她真的很喜欢她当下这份工作,下雨停工时反而烦闷。我跟她之间是互不干涉,我该给她的钱照样给,但不劝她休息,她自己安排她的时间。
我记得读何伟的《寻路中国》,记录他带邻居的儿子去医院看病,他不能理解邻居作为病患家属,为何会被医生那样不屑的对待。这是我们农民家庭环境出来的人最先懂的一课,大部分人是看不起农民工跟农民的,这是事实,越逃避反而越难自洽。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父辈、邻居,是另一个问题。
我妈每天中午回家吃午饭,会详细的给我讲她在工地的趣事,经历,跟同事开的玩笑,晚饭再重复一遍,有时候一个故事能重复三四遍,她笑的太大声,看我没认真听就会抱怨,她说她只是像我小时候一样,每天要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朝她讲一遍。我没任何记忆,完全记不得自己小学时会这样跟她互动。但不自觉间有一种感动,她把她的农民工生活等同于我的校园时代,是发生趣事的地方。
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很影响幸福感体验。看不起农民工的人不少,但只要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大都能理解农民工岗位对农民生活的改善,对个人价值体会的提升,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像我妈那样自己感到骄傲,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