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直播:一个用“粮票”兑换现金的平台
粮票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相信85年之前出生的朋友对“粮票”的使用是有一点记忆的。上学路上买早点,除了带钱还要带上粮票,我记得那时我还专门准备了个小钱包专门一层用来装“粮票”,不过没过多久就不用粮票了。于是家里多的粮票就拿来扮家家了,后来,就成了收藏品……
#羿直播 讲述传统与传承 传承优秀文化,演绎历史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走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具有史料和文物价值,它翔实真切地记录了我国的那段历史,是一种实物档案资料。此外,从过去对各种票据的使用渴求,到如今的收藏,也折射出我们祖国60年来的巨变。
可以这样说,粮票的变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更说明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紧张的粮食供应,导致粮票的出现
粮票是如何出现的呢?这还要从1953年谈起。1953年的粮食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建国头几年,国家掌握着粮食,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但是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更加加剧,农产品成为了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起粮食危机。主要是一些重要的产粮区未能完成粮食的收购任务,而粮食的销售却在不断上升,京、津两地的面粉已经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回忆起当时粮食的紧张,老供销社工作人员老张记忆犹新。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国家做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 “统销统购”。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了长达31年的统销统购时期,粮票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出现, “统销统购”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机,有时候连都城的粮食也无法保证,从而导致政权危机。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粮食需求急剧扩大时期,而供给却严重不足。通过统销统购这一方式,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生国家政权的稳定。”有多年供销工作经历的老张分析国家这一政策时说道。
#羿直播 讲述传统与传承 传承优秀文化,演绎历史的记忆
198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关于粮食统销统购的政策出现了松动,当年元旦,中央发布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 “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成定购,统销也逐渐转变为人们可以不用粮票的话,买到议价粮了。
“1985年北京的粮食工作人员就不用再挨家挨户发放粮票了,取代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食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的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一样,价格可以按照市场需求浮动。最初,议价粮的价格是平价粮粮价的一倍,但是购买议价粮不受粮票限制。”说起粮票的松动,那年北京发生的一幕老张更是记得很清楚。
新的变化,最初发生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深圳经济特区。那时,在深圳,粮票的弊端显露无疑,主要有两点:一是平价粮和议价粮价格的差异给政府带来负担,二是由于各地的粮票不通用,给人才流动和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了障碍。1983年,在日益依赖外来人才和人口的深圳特区,这种矛盾日益激烈,开始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在设立初期,也是推行粮食统销统购政策,但是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粮食定量开始显得不足。加上,外来人口没有深圳的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
当时深圳的领导认为,这种粮食供应上的两个市场、两种价格、购销倒挂、财政补贴,不利于生产、流通,也不利于群众生活。经过研究决定,下令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应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深圳的成功经验,迅速影响了全国。后来,由于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再加上连年粮食丰收,全国其他地方也逐步取消了粮食的定量供应。而在粮票谢幕之前,更早消声灭迹的是各类商品票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类商品开始供应充足,市民手中的票证已经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全国来看,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 《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着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了谢幕演出,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结束。

羿直播是国内首个文化直播平台,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