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重返校园的感受
查看话题 >【我(们)在浙大读MPA】②:一位非典型新生的一天

《我(们)在浙大读MPA》——打工人读研的那些事儿
考研指南:大龄青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研指南
报到开学一周后,浙江大学2023级的MPA新生们正式开始了上课。
不过,在开课之前,对于MPA的校园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在朋友圈发录取通知书时的豪情万丈,在开学变成了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甚至还出现了“我不想上学”的轻微义务教育后遗症。
而在第一周的课程后,这一切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日常》
当狗子们都还在睡觉的时候,MPA新生的一天便已经开始了。
早上的5-8点,是新生们通勤的时间。
5-6点起床的,是坐高铁上学的特种兵。最拼的外地人,是赶在升起的太阳前,就坐上了开往杭州的高铁……这种跨城上学的事儿,没点毅力是干不出来的。你问为什么这么拼?只是为了剩下一晚的房费而已。

6-7点起床的,是坐地铁/自驾上学的本地人。多数租、住在杭州的本地人,可以多享受一段时间的睡眠,这种上学节奏,跟平时上班的通勤差不多。

7-8点起床的,是坐11路/共享单车上学的VIP。能够优雅从容地睡到这个点的,要么是住豪宅的本地人,要么是住酒店的外地人,后者会多一些,当然,代价是两个晚上的房费。

早上的8点50分前,是到教室集合的时间。
对于乘坐公共交通上学的同学,到学校和到教室是两个概念,因为从地铁站到教室,还有近两公里的距离……

没办法,还是因为大,听老师说,最长的课间休息有25分钟,因为得留够从东边跑到西边上课的时间,大有大的难处。

幸好,不想在清晨Campus Walk的话,还有共享单车,顺便可以在路上吃早饭。大也有大的好处,就是校园里的食堂、早餐店、便利店足够多,在早餐的选择上不成问题——当然,还有打工人最离不开的咖啡店。

上午的8点50分到12点25分,大约3个半小时,是上午的上课时间。
上午的课程,理论上分成四节课,MPA是半天一门课,由2个班约120人合着上,教室并不是大型的阶梯教室,所以人全部到齐的话,就会坐得满满当当,所以目测用不了多久,占座会成为一门隐藏的必修课。

中午的12点25分到13点25分,是快乐的干饭时间。
经过漫长的一上午,打铃声一响,就是激动人心的开饭时间,只不过只有一个小时……所以如果卡点下课的话,即便去最近的食堂,也几乎没有午休的时间,多半要以半死不活的精神状态迎接下午的课程。

下午的13点25分到17点,同样3个半小时,是下午的上课时间。
比起上午还能强撑着精神抖擞,下午的新生们,就会普遍散发着松弛感,当然,是从精神到肉体上的全面松弛……很难想象,没有咖啡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17点下课后,是自由活动的时间。
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后,作为打工人,夜晚的时光总是有很多打开方式……此处省略数不清的故事。
以上,大概就是一位MPA学生的日常节奏。相比很多人脑补中的校园生活,完全是天壤之别,从清晨到傍晚的一天,都紧凑充实到几乎没有摸鱼的时间,不禁让人梦回高中。
不过,两天的体验下来,我却并没有明显的疲惫感,也许是校园生活的新鲜刺激了感官,或是认识新朋友的开心冲淡了疲乏,或者,是只有学习才能让我快乐?
“穿透硬木板”
除了日常的初体验外,这周最重要的彩蛋,是开学典礼。
咦,开学典礼?上周不是举行过了吗?
没错,不过上周举行的,是全校的开学典礼,参加的是全体2023级研究生,这周开的,是公共管理学院的开学典礼,这也是300多位MPA的新生第一次齐聚一堂。
相比于学校开学典礼的“可以去,但没必要”,学院的开学典礼是“可以去,而且很有必要”,因为除了开学典礼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始业教育”。
学院的这次开学典礼,并没有放在公共管理的学院楼,而是在“蒙民伟楼”举行。顾名思义,这是一位叫做“蒙民伟”的人捐赠的,他是香港信兴集团主席兼董事长,也是一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爱国实业家,他创立的“信兴教育及慈善基金”,一直致力于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浙大的这座蒙民伟楼,于2002年竣工,在清华、北大、南开、南大等高校,也都留下了蒙民伟楼的身影。在资助教育这个百年大计上,他和大名鼎鼎的邵逸夫先生一样,都做出了青史留名的贡献。

蒙民伟先生已经于2010年去世,在此也对毕生捐资助教的蒙先生说一声感谢。

傍晚6点,开学典礼准时开始。

在奏唱国歌后,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教师代表、校友代表、老生代表和新生代表分别致辞。

之后,为每个班的德育导师颁发了聘书。

最后,是新生宣誓和齐唱校歌环节。

开学典礼结束后,紧接着的是始业教育,相当于扫盲性质的“开学第一课”。

学院的老师们对MPA的基本情况、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学籍管理、课程培养、学位论文、学生工作等分别作了介绍。

毕业典礼和始业教育中,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浙大的MPA项目,是全国首批24所设立MPA的大学,从2001年至今已经培养了近6000名毕业生;比如毕业的流程,正常毕业时间是3年,极端情况下是8年,大家纷纷立下了2031年再聚首的约定;比如毕业的最低学分是37分,学分的难度远远低于论文;再比如大家最关心的毕业论文,这两年的一次性通过比例在60%左右……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院长赵志荣教授在致辞结尾引用的一句话:
“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
1917-1918年,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在慕尼黑的斯坦尼克艺术厅举办了二次演讲,主题分别为“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后来结集出版为《学术与政治》一书,被称为韦伯的“志业演讲”,成为了20世纪西方思想界的泰山北斗之作。

“硬木板”这句话,就出自于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演讲的最后一段。顺便说一句,韦伯作为近现代世界大咖级别的思想家,社会学开宗立派的“三巨头”之一,也是公共管理学的常驻嘉宾,他提出的“科层制”,也即官僚制,是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因此韦伯也算是MPA的祖师爷之一。所以院长在讲的时候,把主语“政治”魔改成了“公共管理”,没毛病。
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除了韦伯的光环buff外,还因为,原本我以为,对于读MPA的意义和目标这些事,在入学之后都不再成为问题。但是在开课之后,这似乎又成为了一件值得“每日三省吾身”的问题。

打工人读研,优势显而易见,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回过头来重新回归校园,在将知识、人脉这些资源转化为成长的经验值上,是更有效率的。
但是带着知识和阅历重返校园,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自负,因为对已知世界的经验,容易有忽视书本知识的心态,反而会妨碍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中国人常常说知行合一,我们在谈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时,往往强调要从书本走向现实、努力将知道变成做到。但是,读MPA恰恰相反,是要从单位回炉校园、从实践回归知识、从“起而行之”回到“坐而论道”——这种逆行的道路,最考验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心态。
坦白说,每一届入学的打工人,不乏在事业、家庭、生活等维度上已经很“成功”的人,但是旧船票能不能登上新世界的巨轮,也是值得观察的事儿。
上课的这两天,我以为自己会延续摸鱼的惯性,但事实相反,工作这么多年,我的注意力从未如此集中过,全程保持着极高的“抬头率”——虽然课堂上的知识还没有带来认知上的飞跃,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打开一个新存档这件事,本身就比读取一个旧存档有趣得多。

在课堂上,我也看到很多打工人,在非常认真地记录课堂笔记,这种求知的氛围,让我既敬佩又感动,毕竟工作中各种名义上的“充电”,很难摆脱实用与功利的窠臼,但校园的环境,却能给人以难得平静与充实,未来三年的求学时光,一时间让我觉得格外弥足珍贵。

所以,端平翻篇归零的心态,格式化掉已有的知识、经验、阅历,克服附着在已有“成功”上的浮躁与自负,真正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MPA这块全新的“硬木板”,在通向怀疑与重塑的道路中,去寻找“学术与政治”的交汇点,是我所理解的新生应有的“志业”所在。
最后,引用韦伯在“穿透硬木板”之后,为“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所作的结尾:
“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说,‘即使如此,没关系’,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
这是“学术与政治”作为一件工作的意义,或许也是未来的三年里,值得“我们”去寻求的道路。
校园生活的那些小美好
啰啰嗦嗦一大堆,最后分享一下轻松的事儿吧。
上了两天的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校园生活太开心辣!!!
虽然要起得比鸡早,虽然困得没狗清醒,虽然课多得令人窒息,虽然课后作业让人头大……但是这一切,依然掩盖不了校园生活带来的情绪价值!
说到校园生活,首先想到的就是吃了。巨大的紫金港校园里,光大食堂就有七八个,每个食堂还有不同的楼层和档口,花样多得眼花缭乱,以我们的上课效率,估计吃一年也不会重样。

本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原则,我们两天体验了四个食堂,总体的感觉,西区的餐厅因为建得晚,普遍比东区的食堂菜品质量高,环境也更好。比如澄月餐厅一楼的西餐,20块的香草菠萝鸡扒饭满满的都是肉。

银泉餐厅一楼的各种炸物、砂锅、麻辣拌,让肉食动物们一本满足。

大食堂的快餐,价格非常学生,味道不过不失吧,能买3个菜的还是得豪横的打工人。

当然,也有感觉上当受骗的,比如临湖餐厅的二楼,18块5买的咖喱土豆牛腩套餐,不仅只有6块啃不动的牛肉,咖喱还稀得跟水一样,此处点名吐槽一下。

上周的大食堂的门口,就有零星的社团纳新活动,这周不得了,直接开启了“百团大战”模式,太极拳协会、草木学社、汉服社、相声社、模拟联合国协会、心系西部协会、非洲鼓社、推理社、江豚保护社团等各种正不正常的社团都在使劲摇人,现场蔚为壮观。

在紧凑的课程下,第一周并没有太多逛校园的机会,但我和新同学们还是小小地Campus Walk了一番。
教学楼下的自动贩卖机,除了花生瓜子矿泉水外,还有现做的咖啡和奶茶,价格比9块9的瑞幸还便宜,只是味道有些emmm……

热闹的生活区里,便利店、古茗、瑞幸等一应俱全,当年我寝室楼下要是有便利店,估计可以一个月不出门。

校园C位的求是大讲堂,旁边还有一片安静的后花园,书院的肃穆与园林的静谧相得益彰。

还有路边农学院的大棚,建工学院的工地,以及学长口中的医学院人体标本博物馆……工科的世界真是令人充满好奇。

以及行驶在校园里的“宝宝巴士”们。

中秋临近,学校为大家发了免费月饼,虽然只有2个……食堂也有售卖散装的月饼和礼盒,最便宜的是60块6个,味道得到了我的同事们的普遍赞誉。

周日5点下课,吃完饭后离开校园时,大家正在桥上记录黄昏时刻的日落,给了我一抹最美好的告别。

还有,在组团去蒙民伟楼参加开学典礼的路上,有一位国籍不明的亚洲女生,带着不标准的中文来问路,事后想起来,才后悔没有以入学一天的学长身份去给她带路……
可能这是工作十年来,第一次在全身心融入一个崭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切都让我愉悦、满足到不真实,延续着“朝九晚五”节奏的上课,并不令人疲惫,反而有种卸下压力的松弛感,这是我在入学前预料不到的体验。
所以……什么,下次上课要三个星期之后?
这次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只有学习才能使我快乐!
这是入学MPA后的第二篇“人间观察”,如你所见,我把之前的取的标题《我在浙大读非全》,改成了《我(们)在浙大读MPA》。
这么做,主要有两个考虑,把“非全”改成“MPA”,显得更好懂些;从“我”变成“我(们)”,既想突出群体性的表达,也包含着共同创造记忆的愿景。
入学之后,当校园生活变得触手可及,我渐渐有了些不自量力的想法,除了学习者之外,还想试着以记录者和观察者的身份,赋予自己的求学之路一些独特的体验。
当然,这并不容易。一方面,记录和观察这件事,需要跳出自我叙述的视角,以更多元广阔的视野,来描绘不同的人生轨迹交汇出的群像剧;另一方面,记录不是抄录,日常也不等于流水账,对日常生活好的表现,应当有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有对人生意义的真诚探寻,故事背后的观念和价值,才是生活赋予我们最好的馈赠。
因此,人,才是我想记录的唯一且永恒的主角。
最后的最后,还是祈祷这个系列能活得久一些吧。
下期再见。
《我(们)在浙大读MPA》——打工人读研的那些事儿
考研指南:大龄青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研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