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 空间的语言
福柯文学时期的作品非常晦涩,虽然这和翻译有关,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福柯对于鲁塞尔、布朗肖这种对于自身文本结构具有自我意识的作家的热爱,而这一篇文章我觉得即使在前期也属于是数一数二晦涩的文本,里面重提了《圣安东尼的诱惑后记》中的褶子,这一概念深刻地影响了德勒兹的一些工作。
书写与时间:
福柯首先区分了书写与叙事,书写与时间保持一致,而叙事则是实际的话语;时间通过结构(不具有实体性)施加在书写身上,并且是非线性的。在古代,书写就是一种结构的循环或者同一者的重复;而在20世纪,尼采和乔伊斯式的叙事,同样以轮回的方式,取代了柏拉图-荷马式的叙事。语言变成了一个空间的东西。
但正是在空间中,语言从一开始就展开了,在自身上面滑动,规定了它的选择,描绘了它的形象和转变。正是在空间中,语言传送自身,正是在空间中,语言的存在自身“隐喻化”着。
——老生常谈的隐喻;然而,福柯指出,今天文学使用隐喻,断裂并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变成了主题,而是因为语言在今天变成了这样的东西,这种断裂不是因为言语的作用(主体),而是因为事物和语言本身存在盲点,这个盲点当中事物与词语相遇,并且生成了断裂的语言。
接下来福柯讨论了书写是如何得以可能的,可以称其为X,X是一种存在的张裂或者敞开,它与任何一种意义保持一种距离,书写通过它,但是不能完全接近它而得以可能。由此,叙述体现为一个褶子,语言在其无根基的空间中翻倍。
时间的褶子与空洞的空间:
一般而言时间是线性的,并伴有与时间序列并行的空间,而福柯指出,在空洞的空间中,时间与其中的质折叠到了一起。叙事产生了一个确定的空间,但是叙事者本身的分裂,也会导致叙事和空间的分裂,空间于是增值了并最终废除了线性时间(产生了空洞的、自我位移的空间)。空间与语言诞生于一阶叙事和叙事复像之间的摇摆。这就牵扯到了主体的凝视概念,由于凝视的流动导致了叙事的扭曲和复像,将叙事的深度与层次打碎并重新组织,多个叙事存在在一个虚空之中,凝视不存在决定而只有选择。
空洞空间中的语言机制:
接着,福柯讨论了这种空间和语言是怎么沟通内部和外部的,首先语言(意义1)恢复一个在先的空间(传统的含义-指称系统),但是这样一个空间被物质化,即重新寻找其载体(空间2),但是空间本身转向别处(空间3),于是意义也得以被重构(意义2),因此空间不断地生成语言的意义。
而现实中文学的任务在于对于这个不断生产语言的空间系统进行破译,让语言能够找到其位置并被描述出来。
-
蕾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30 09: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