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孔庙, 所见所闻
近日看到尼山论坛的新闻, 七月曾去往孔府孔庙和尼山参观. 记述如下.

7月6日, 以下内容是当时交给章同学的流水账文字.
下午我们寻根溯源,探访夫子洞,孔子诞生的地方随后跨过灵星门,进入孔子读书著书的尼山书院,一眼看到观川亭,昔年圣人登高望远,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书院中,松柏成荫,白鹭飞翔,一幅自然和谐景象。
其后我们一行人来到尼山圣境,这里耸立着高大的孔子行教像,依山傍水,寓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蕴含着通达的智慧。
孔子像旁边是儒家大学堂,其内以现代光影、雕塑、建筑艺术复现孔子授业,孔子与七十二贤,孔子见老子等历史典故,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生动展示出来,突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让我们体会到礼是规范和秩序,教是礼的基础,感受到孔子和而不同,和而大同的思想,这既是广阔中国治理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愿景。
参观过程中, 我有诸多疑问, 可惜, 章同学等没有想法和我讨论. 比如,
1. 孔夫子自己是最强调礼的, 这个礼, 不是聘礼这种, 而是朝廷的礼制, 孔夫子最痛恨非礼--即, 使用了超出自己等级的礼仪, 最典型的就是孔子说季孙氏"八佾舞于庭", 所谓八佾, 就是八纵八横64个人排起来跳舞. 按照礼制, 八佾是天子之礼, 诸侯六佾, 大夫四佾. 季孙氏是大夫, 却使用天子礼仪, 这是非礼, 是僭越, 所以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 问题来了, 孔子自也是大夫, 但是我在孔庙见到的, 孔庙的导游讲述说, 每年祭孔大典的时候, 都会有八佾舞. 你们这么搞, 孔夫子自己会怎么想
2. 按照礼制, 天子十二旒冕, 就是戴的帽子上有十二条垂帘, 诸侯九旒. --------- 然而, 孔庙的大殿里, 孔子像是十二旒冕.
就我这样的一个外行, 就看出孔庙这些特别不合适的地方, 不合礼制, 更加不合孔子自己的思想.
3. 尼山的儒家大讲堂, 里面有很多诸如七十二贤的画像等等. 但是, 在讲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时候, 所用的典故确实诸多法家人物的故事, 比如商鞅徙木立信.
润公钦定两千年历史是儒法斗争史, 从商鞅韩非秦始皇李斯到汉武帝, 都秉承"儒以文乱法"的观点, 韩非更是把儒列为五蠹之一.
就我这样的一个外行, 就看出孔庙这些特别不合适的地方, 不合礼制, 更加不合孔子自己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