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摆脱宠溺孩子的情感?
一个孩子只需要你负责任地将其养大就可以,你不需要特意去疼孩子、哄孩子。疼孩子、宠孩子是在害孩子,即让其未来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你去疼孩子时,其实你疼的都是你自己,你在自怜,你在牺牲孩子以怜爱、怜惜你自己。那么,怎样克服/放弃疼孩子的心理呢?
平时,你总是买一堆好吃的东西疼孩子、宠孩子;你总是在吃饭时不舍得吃而把好东西都留给孩子吃,你一个劲地把这些好东西都夹到你孩子面前;你总是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孩子受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你就心疼得不得了。毫无疑问,这些时候,其实出问题的都是你自己,而不是孩子真的可怜或有那么委屈,你在夸张化孩子的处境,你在意淫。其实,这都是显示了你自己的脆弱。
那么,你要怎样解决“自己总是忍不住去心疼孩子”的问题,或者说总是认为“孩子是可怜的”的问题呢?
答案是,首先是拒绝轻浮的生活作风,扎实地生活,获得自我价值、获得生活的自立,这样你就摆脱了可怜的情感。
其次,每当你自己沾染轻浮的行为时,比如你在生活中贪食,此时你情感就会变得脆弱,你就倾向于去宠溺孩子,这时有一个包含英式幽默的思维技巧可以应用,那就是:我在贪婪地吃东西,这毫无疑问对生活是非常不利;如果我的孩子也像我这样吃东西,那么ta就会变成一个在生活中非常难受、非常无能的可怜虫;所以,虽然我自己在贪食,但我却应该想尽办法让我的孩子避免沾染我的行为、陷入我的这种可怜的状态,我应该让孩子远离这些零食;这些零食根本就是腐化个人、让人对生活缴械的毒药,这些毒药就都由我来承受吧,不要去祸害我的孩子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思维却是抖机灵。我的经验告诉我,生活容不得你抖半个机灵,你一抖机灵就要遭受惩罚,即随后你将面临对自己的失望/不满/自我攻击,因为抖机灵是在进行向上的不切实际的预期,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它必然带来预期的落空、带来失望。所以,这个思维不是在鼓励你去抖机灵,而只是让你知道,即使是在你陷入了轻浮、脆弱的状态时,你也不要去宠溺孩子。生活中千万千万不要抖机灵,你承受不起抖机灵带来的自我攻击、自我贬低、对自己的不满。
另外,有时我们去贪食也情有可原,没必要有罪恶感(我们去宠溺孩子就是让孩子分担我们的罪恶感。当我们周围的人都不坚强时,我们就有理由不去坚强了),不必进行延伸。即生活中的许多时候我们会很累或很烦躁,这时通过进食去改善心情、度过一段困难的时间其实是比较有效的。这种贪食并不是欲望、轻浮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并不属于享乐,并不是我们非要吃这些东西或非要享乐,而是一种方便、顺手的工具,所以不必进行自我攻击。
其实,传统的孝敬老人和疼孩子、宠孩子是同一件事。比如,子女逢年过节给老年父母买一堆昂贵的酒水、食品、衣服,然后父母高兴得不得了;或者,本来很多事父母应该自己做的,但最后却都由子女代劳了。这样的父母再脆弱、再没出息不过,他们指望着子女疼他们、宠他们、满足他们,而自己则在生活中缴械,自己不需要在生活中具有能力。而子女孝敬的行为同样是自怜。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发现很多父亲都非常想喝包装精致的酒,但自己却没胆量跑到商场购买,自己在这种场所跟人开口说句话都感到为难;再比如,一个父亲想骑精致、漂亮、时尚的电动车,但自己却对跑到店里买电动车感到为难,他一来不敢开口跟人说话,二来他不相信别人,生怕别人骗他。于是,不管他消不消费得起,他总是指望着儿女去满足他,他希望儿女去代劳众多类似的事情,他希望儿女是懂事、孝敬的,他不用说女儿就能领会其心意,然后满足他,而他只需要继续维持他的无能、不合理或恶(当一个人总是指望着别人满足他,而不去发展能力自我满足时,ta就会变得很恶、很autocrat)。
人一定要坚强,千万不要陷入自怜的情感。人生活一旦陷入自怜的情感,ta便变得如此无能、如此之恶(即ta将自己看成受害者,对这个世界持有恶意)。一个人的能动性、是否以主动的姿态生活就取决于ta是否以自怜的姿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