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假期
日剧《悠长假期》,看演员阵容和剧情介绍,我应该喜欢看,怎知只看了一集就没再继续。这种事太普遍了。但我喜欢这个名字,也喜欢它营造出来的氛围。这个十一假期对我就挺悠长的,居然放八天假,大家一起带娃。
我们没有计划远距离的旅行——基于经验做出的决定。但全部居家显然太无聊了,于是每隔一天会外出一趟,去附近商场或公园转转。今天去江夏某公园,温度适宜,有时还下起丝丝小雨。卷卷(土豆仔另外的名字)说,这就是我们在武汉的奥森。在北京时周末我俩经常去奥森跑步,公交车几站就到,有固定的路线,跑完正好也就到车站了,返程再去喝碗羊杂汤,美哉。但他今天一说起奥森的时候我有些恍然,好像那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也没错,有四年了。
这不是个热闹的假期,它甚至也没假装出热闹的样子。和每一个平日一样平静。或许热闹不在我的眼睛前面,而在许多景区之中吧。小区一个一起遛娃的奶奶就说,打算去动物园,结果排队人太多,打道回家了。这种沉寂感是今年以来某种沉寂感的正常延续,大家为一件事吵闹,几天过去,为另一件吵闹,日子在推波中漂浮着。好像没有太多值得我们一起可以高兴的事。这或许和近于初秋的哀愁相似。
我添置了许多秋天的衣服,想想前两年好像没有什么心思弄这些,去年只想着怎么样的衣服可以方便我去当一个妈妈。我对于穿什么其实一向并不太研究,但最近有个感悟,挑选和搭配衣服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出选择的事,是可以带来一些惊喜的事。比如,穿上一双自己喜欢但有点出格的鞋子,心里就会想,别人看到我穿这个有什么感受呢,也会“噔”一下然后心想,“她也是会穿这种鞋的人”吧。研究配色,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接近艺术的事。比如最近我就在想,所谓最基础的卡其色,真是每一个服装生产商对此都有不同理解。
昨天过生日,当天又想了许多的事。我每次回忆往事好像都喜欢把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事全想一遍,生怕下次忘了似的。其实有很多都不算特别愉快的,但我还是会想了又想。今天爸爸吃饭时也在那回忆往事,我突然想到自己这种特点恐怕就遗传自他。他今天讲故事频频把A中学说成B中学,纠正了几次还是没改。几段往事在他记忆中交织了。我爸总在喝酒后讲这些事,一些无法释怀的,有个听众他就能一点点吐露,讲完了他就把碗里最后一口饭扒完。酒杯往往早空了。我不喝酒,喜欢写下来,一点点吐露,留下一些思绪的痕迹在这世界,好像就可以安心睡觉去。
最近的思绪总是会到2000年左右的港片里,晚上还特意听了郑秀文《感情线上》,想起了自己租碟子看这些电影的时候。那是多么丰富、值得祈盼的时候。只有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才能把那时候的场景描绘清楚。有时候我想起人们很少再提到80后了,但他们刚刚说起80后的那些时代我依旧记得清楚。有时我觉得过去了的时光就消逝了,但很多时候我也感觉,它们没有消逝,是存在于另一个时空里,在那里的我依然在租碟子看《孤男寡女》,看郑秀文招牌的慌里慌张表演发呆,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能更好地把这一切描绘出来。只是描绘出来。
人们怎么会忘了过去那些场景呢,到六十岁回忆起来的还是这些东西吧。说出来了的,被人知晓了的,它们的痕迹就轻些。从未吐露过的,无人知道的,痕迹就重些。过去好像不是一天天过去的,是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过去掉的。反正我可能以后也会反复回忆同样的东西了,拦不住。想了也就想了,睡一觉就继续明天了。
写到最后就祝诸君假期快乐。
这阴阴的天,一个人在家蒙着被子无忧无虑睡上一大觉也是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