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花生树》之:仁轨计杀嗣宗
仁轨计杀嗣宗
《唐纪十九》
顺圣皇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炎①之下狱也,郎将姜嗣宗②使至长安,刘仁轨问以东都③事,嗣宗曰:“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觉之邪?”嗣宗曰:“然。”仁轨曰:“仁轨有奏事,愿附使人以闻。”嗣宗曰:“诺。”明日,受仁轨表而还,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太后览之,命拉嗣宗于殿庭,绞于都亭④。
【注释】故事背景: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反,太后问中书令裴炎对策,炎主张还政于睿宗,被诬以谋反,下狱。①裴炎,见“元忠以盗治盗”条注。光宅元年(684年),因反对立武氏七庙而得罪。《朝野佥载》:裴炎为中书令,时徐敬业欲反,令骆宾王画计,取裴炎同起事。宾王足踏壁,静思食顷,乃为谣曰:“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教炎庄上小儿诵之,并都下童子皆唱。炎乃访学者令解之。召宾王至,数啖以宝物锦绮,皆不言。又赂以音乐、女妓、骏马,亦不语。乃对古忠臣烈士图共观之,见司马宣王,宾王歘然起曰:“此英雄丈夫也。”即说自古大臣执政,多移社稷,炎大喜。宾王曰:“但不知谣谶何如耳。”炎以谣言“片火绯衣”之事白,宾王即下,北面而拜曰:“此真人矣。”遂与敬业等合谋。当然,这是典型的稗官野史,不足信。②则天亲政时,意图诛杀裴炎,派郎将姜嗣宗自洛邑使长安,问刘仁轨意见。③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建都洛阳,自此以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并列为首都,两京并重。④都亭:洛阳都亭驿。据《元河南志》载:唐代洛阳都亭驿的位置在清化坊,该坊是宣仁门外大街路北第一个里坊,大概就在今天洛阳市老城区东大街西段以北的区域(今洛阳老城十字街一带)。裴炎也在此伏诛。胡三省注:先拉其干,而后绞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