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
我们知道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时已七十五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
可以这样讲,在康熙之前没有人在位时间超过他。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秦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就死了。因为昭襄王在位的时间太长了。秦孝文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就是嬴政的父亲,主政三年也去世了。三年以后,秦王嬴政继位。
就在秦王嬴政即位的那一件,李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咸阳。李斯是楚国人,年轻时在地方做基层小吏,觉得生活清苦,工作压力很大,又没有什么油水,就想换工作。他念过书,所以就跑到齐国稷下学宫,向荀子学帝王之术。他的同学中有著名的韩非。学成以后他不想回楚国,因为他觉得楚王很昏庸,而其他国家呢,没有什么机会,只有秦国有发展前景,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我们看到前面提到的商鞅,去了秦国,封为上卿;范雎,一介平民,到了秦国,成为国相。所以李斯也去了。秦庄襄王三年(前247),他先投奔吕不韦门下。不久,秦王嬴政即位了。李斯刚开始在吕不韦门上下当门客,吕不韦觉得这个人很有本事,李斯也处处表现自己,就慢慢地提升为客卿,当过郞官,当过长史。这时候,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里。这时嬴政已二十多岁了,为了不让他掌权,赵太后和吕不韦一直拖着不给他行冠礼。
秦王政九年(前238),22岁的嬴政终于加冠亲政。他首先拿掉了嫪毐[lào ǎi],清除掉了嫪毐势力。嫪毐是他母亲赵太后的情人。然后他又除掉吕不韦,逼迫母后放下了权力。嬴政掌握了实权。
秦王嬴政即位后不久,曾发生了一件事。韩国的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被发现是个间谍。韩国离秦国最近,秦国老去攻打他,每次韩国被攻打后就割让土地。韩国受不了,有人就给韩桓惠王出了个主意,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到咸阳去,说秦国的关中水利条件这么好,但经常有旱灾、水灾,是因为缺乏水利设施,劝秦国兴修水利,告诉秦自己就是水利专家,可以帮他修渠。秦国当初攻取巴蜀以后,曾经兴修了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使得成都平原成为粮仓,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是秦国的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的。修渠的好处,秦国人是知道的,所以就在关中修渠。这是嬴政即位转年的事情。每年发动数以十万的民夫修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拖住了秦国东进的步伐。修了几年后,郑国的真实目的被发现了,原来他是借兴修水利之名,行“疲秦”之计,意在阻止秦国东征六国。他是一个间谍,秦国上下一片哗然。
这件间谍案被闹出来,好像是偶然的,其实也有其必然性。因为秦国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强大了。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客卿的贡献,这些人确实有本事,也带来秦国的发展和辉煌,现在秦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好像客卿的重要性就不那么明显了。加上外来人才对秦国本土官员的利益有挤压作用,双方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了。
秦王虽然容许郑国继续修渠,可是对秦国外来人才的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吕不韦退休,秦王嬴政主持朝政后,大约在本土官员的强烈下,发布了《逐客令》,解去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六国客卿的职务,将他们驱逐出境,李斯也在其列。在这个情况下,李斯就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一篇文章,李斯在文中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重用客卿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秦孝公以来,鞅、张仪、范雎等辅佐秦君,变法图强的历史经验。认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不是把人才往敌国推吗?不是让这些客卿,到敌国去就业吗?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这不就像授敌以兵器,资盗贼以粮物吗?秦王嬴政读到这篇《谏逐客书》,他幡然醒悟,马上召回李斯,取消《逐客令》。
秦王嬴政审时度势,知错就改,收回成命,很有领导风范,李斯也由此得到重用。
摘自张国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