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摘抄本(二0五)中日古典文学关系十六讲
作者:郭雪妮

感觉书之目录,讲明了此书说了什么。特录于此处。
第一时期 遣唐使的往来与隋唐以前文学的影响
第一讲 开端:遣唐使的海上“文”路
一、遣唐使的文学
二、吾子大唐行:《万叶集》中的道唐使歌
三、离合与游仙:空海入唐诗的一个侧面
第二讲 早期中国文学典籍在日本、
一、遣唐使开辟的书籍之路.
二、《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的记载
三、六朝隋唐文学典籍的影响
第三讲 《史记》与平安朝文学
一、《史记》的传入与讲读
二、《史记》竟宴与“文章经国”
三、紫式部如何读《史记》
第四讲 平安朝的崇“白”风尚
一、雪月花时最忆君:白居易与日本传统美意识
三、“三月尽”诗语与平安朝的岁时文化
三、《长恨歌》在古代日本的图像化
第二时期 禅僧的崛起与宋元文学的讲释
第五讲 憧憬与超越:入宋僧的心态
一、宋日贸易与入宋热潮的发生
二、入宋僧及其说话文学
三、入宋僧与禅宗、宋学的东渐
第六讲 元代禅僧往来与五山文学的兴起
一、乱世中的元日禅僧
二、入元僧的江南怀古诗
三、函谷关西放逐僧:雪村友梅的入元体验
第七讲 宋元文学典籍和五山禅僧
一、宋元文学典籍在日本
二、“五山版”汉籍与宋元诗文集
三、五山禅僧与“汉籍抄物”
第八讲 苏轼与五山禅林文学
一、苏轼和他的日本读者
二、五山弹僧的东坡诗讲释
三、《翰林五凤集》中的苏轼形象
第三时期 遣明使的延续与明代文学的接受
第九讲 遣明使与五山文学的繁荣
一、勘合贸易船上的遣明使
二、绝海中津入明所作怀古诗
三、遣明使搜集汉籍的倾向与困境
第十讲 《唐诗选》与江户文艺
一、盛唐诗情的诱惑
二、服部南郭的情感解诗法
三、《唐诗选画本》中的视觉转译
第十一讲 《剪灯新话》何以成为东亚文学典范
一、《剪灯新话》与东亚知识圈
二、龙官意象:《水宫庆会录》的影响
三、战乱与爱情:《爱卿传》的翻案
第十二讲 层叠的接受:《水浒传》的多种读法
一、《水浒传》的传入与训点
二、从梁山好汉到女豪杰
三、《水浒传》绘本的魅力
第四时期 长崎贸易与清代文学的东传
第十三讲 清日文人往来与诗文唱和
一、江户锁国与长崎开港
二、长崎唐通事的中国俗文学阅读
三、乱世遗民陈元赟与诗友元政
第十四讲 清代文学的东传与影响
一、长崎贸易中流入的汉籍
二、商船书目中的清人诗文别集
三、王士禛、袁枚诗学备受追捧
第十五讲 另类文人李渔的跨媒介接受
一、《芥子园画传》与李渔文人像的生成
二、从李渔诗文到《十便十宜图》
三、李渔戏曲在江户日本的回响
第十六讲《聊斋志异》:近代日本人眼中的中国童话
一、《聊斋志异》的初期影响
二、科举•黑衣仙•乡愁:《竹青》的故事
三、《聊斋志异》与日本儿童文学
1,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十五云:乐天诗“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久不闻”,极是佳句。这首诗借追忆旧友同游江南之佳景,反衬今日之凄凉,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云:“追忆佳治,转觉凄凉。”但在川端康成的转述中,只截取了“雪月花时最忆君”这种盛时的美好,诗句结尾的凄凉却是不过问的。
《白氏文集》传人日本的具体时间不详,最为著名的记载来自大江匡房《江谈抄》。其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嵯峨天皇行幸河阳馆,作了这样一句诗:“闭阁唯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然后召来当时著名的文臣小野篁( 802—852),小野篁见了嵯峨天皇的这首诗后、奏日:以“遥”为“空”最美者。“嵯峨天皇听了大惊,曰:“此句乐天句也、试汝也。本“空”宇也。今汝诗情与乐天同者也。“这个故事虚构和夸张的成分颇大,所以不大能当真。
115.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白居易《三月卅日》)
117. 怅望慈恩三月尽,紫藤花落鸟关关。(白居易《三月卅日》)
第一联诗句来自白居易那首著名的《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徘徊倚寺门。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这首诗作于唐永贞元年(805)三月三十日的慈恩寺,三十四岁的白居易时任校书郎,住在永崇坊华阳院,离慈恩寺很近。诗歌细膩地描写了留春不住的怅惘与忧伤,并将这种怅𢜟依托于紫藤花这一意象上。“今朝尽”三字劈空而来,诗人无限留恋,惆怅不已,只能尽日徘徊,眼看着黄昏逼近,紫藤花也似带有了一丝哀愁。整首诗虽在佛寺但不言佛理,更像是写给一个时代的挽歌。
第二联诗句来自白居易《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首联:“长望慈恩三月尽,紫桐花落鸟关关。诚知曲水春相忆,其奈长沙老未还。赤岭猿声催白首,黄茅瘴色换朱颜。谁言南国无霜雪,尽在愁人鬂发间。”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四十六的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诗句中的“紫藤”,在宋版之后都作“紫桐”,而在日藏的宗性写本、蓬左本中都记为“紫藤”,因此有学者指出“紫藤”或许才是《白氏文集》原貌。但也不少有学者认为,紫藤”是日本人刻意置换的,因为桐树给人一种高大、强健的男性美感,而紫藤以蜿蜓下垂之姿,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女性美感,后者更符合平安朝人的美意识。
《南亭对酒送春》:“冉冉三月尽,晚莺城上闻。” (卷八)
《送春归》:“送春归,三月尽日日暮时。” (卷十二)
《酬元员外三月三十日慈恩寺相忆见寄》:“怅望慈恩三月尽,紫藤花落鸟关关。”(卷十六)
《浔阳春三首 •春去》:“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巻十七)”
《饮散夜归赠诸客》:“明朝三月尽,忍不送残春。”(卷ニ十)
《三月三十日作》:“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 (卷五)
白居易还经常将“三月尽”与日西、日斜、日暮、日晚、黄昏、落照等词一起使用,流露出一种惆帐、惋惜的情绪。平冈武大最后指出,“三月尽"这个词对于日本文化人而言,成为了春天即将结束的象征性用语,它使平安朝中后期文人在白居易诗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是一个能瞬间激起古代文人伤感情绪的词汇。
嵯峨院者,我先祖太上皇之仙洞世。⋯于时,紫藤满院,黄鸟之声入窗。纷纷乱落,飞梢云于媚景之晴;关关和鸣,调筝柱和风之晓。诚花鸟之欲尽,触耳目而难抛者也。
2,汉室兴亡甚,英雄陷毁誉。器才同芥蒂,天地属蘧庐。
逃世难逃迹,钓名非钓鱼。一钩台上月,独照子陵居。(天岸慧广《过严陵台》)
千古英雄尘窖暗,越王台趾长蓬蒿。伍胥预识今朝事,救得钱塘拍岸涛。(同上《越王台》)
闻兄昨日江南来,珂弟今朝江南去。故人又是江南多,况我尝在江南住。
江南一别已三年,相忆江南在寐寤。十里湖边苏公堤,翠柳青烟杂细雨。
高峰南北法王家,朱楼白塔出云雾。雪屋银山钱塘潮,百万人家回首顾。
南音北语惊叹奇,吴越帆飞西兴渡。我欲重游是何年,送人只得空迫慕。(别源圆旨《送僧之江南》)
最佳山水浙中多,君去烂游休走过。小朵峰前秋夜静,老猿啼月挂松萝。
知识门高如上天,风雷鼓动口皮边。杖头一双乾坤眼,照顾船舷未跨先。
一别东归仅四年,江湖旧事已茫然。庐山半幅留图画,贴在闲房古壁边。(别源圆旨《送竹上人入江南兼简旧友》)
人物频迁地未磨,六朝咸破有山河。金华旧址商渔宅,玉树残声樵牧歌。
列壑云连常带雨,大江风定尚生波。当年佳丽今何在,远客苍茫感慨多。中岩圆月《金陵怀古》)
楸梧风冷海城秋,燹火烟消灰末收。游妓不知亡国事,声声奏曲泛兰舟。(中岩圆月《鞇津》)
合洞桥边送别时,秋风分袂各东西。明朝归到家山日,记取寒猿月下啼。(此山妙在《友人归乡》)
东风吹水碧连连,日暮谁家一钓船。南浦落花三月雪,西湖垂柳万条烟。
浮杯渡口吞平地,舞棹岩头笑揭天。归去来今波浪险,数声欸乃白鸥前。(古剑妙快《春江》)
亭亭抽水清于碧,片片泛波轻似舟。十里西湖风景好,六桥烟雨忆曾游。(性海灵见《莲》)
十里西湖一草堂,断桥柳色晚凄凉。何当借得扁舟去,分取梅花月半床,(义堂周信《题西湖小草堂图》)
3,孤云踪迹元无定,兴尽京华我欲行。山好岂辞秦路远,身闲尤喜客装轻。
一天霁色秋如洗,二老风襟日见清。不审明年今夜月,分光还照别离情。(雪村友梅《中秋留别觉庵无文》)
据(雪村大和尚行道记》载,元皇庆二年(1313)二月七日,被判死刑的雪村友梅被缚刑场,白刃加身之时,他高声朗诵无学祖元禅僧的《临剑颂》:“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仿佛当年祖元禅师为元兵说法一样,其威严的气势使得在场官吏无不震惊。时人以其为有德高僧不敢妄加侵犯,雪村友梅由是得以豁免死刑,而被发配至长安,,幽禁于翠微寺。他当时的心情和处境,从其创作于元延𧙗三年( 1316)的《杂体诗十首》可窥之一二:
吾不欢人誉,亦不畏人毁。只缘与世疏,方寸淡如水。
一身缧绁余,三载长安市。吟哦聊适情,直语何容绮。
一径盘回上翠微,千林红叶正纷飞。废官秋草庭前菊,犹着寒花媚晚晖。《九日游翠微》
杖履欲何适,悠然意若存。山回悬栈道,溪转断桥村。
松老苓收液,玉藏石带温。已知幽隐处,聊此扣柴门。《辋川道中》
函谷关西放逐僧,黄皮瘦里骨棱层。有时宴坐幽岩石,只欠空生作友朋。(其一)
函谷关西放逐僧,是何顽恶得人憎。髑髅刃下逃腥血,脚债曾烦驿吏征。(其二)
函谷关西放逐僧,惯骑铁马走冰棱。昙花游二千年后,又见黄河一度澄。(其三)
函谷关西放逐僧,同行唯有一枝藤。终南翠色连嵩华,庆快平生此一登。(其四)
函谷关西放逐僧,生涯善以拙为能。千钩弩发篱边雀,惊落抟风化海鹏。(其五)
山人夸我碧山幽,曾简琼栏十二楼。翠壁冈风乡月转,绿湾流水落花浮。
麻姑道应环中妙,杜老诗新意外求。胜概会心心已足,冷然何必跨昆丘。《癸亥春晚,朴庵游青城回,诵子美石刻丘字韵诗,予因追和,姑宽不同游恨云尔》
4,天目山崩炎运徂,东南王气委平芜。鼓鼙声震三州地,歌舞香消十里湖。
古殿重寻芳草合,诸陵何在断云孤。百年江左风流尽,小海空环旧版图。
兴亡一梦岁云徂,葵麦春风久就芜。父老何心悲往事,英雄有恨满平湖。
朱崖未洗三军血,瀛国空归六尺孤。天地百年同戏剧,燕人叉献督亢因。(绝海中津《钱塘怀古次韵二首》)
深入朱仙临北虏,不知碧血瘗南州。垄云空映吴员庙,湖水无期范蠡舟。
四将元勋俄寂寂,两官归梦谩悠悠。他年天蜇人飞渡,添得英雄万古愁。《岳王坟》
姑苏台上北风吹,过客登临日暮时。麋鹿群游华丽尽,江山千里版图移。
忠臣甘受属镂剑,诸将愁看姑蔑旗。回首长洲古苑外,断烟陈树共凄其。《姑苏台》
北固高楼拥梵宫,楼前风物古今同。千年城堑孙刘后,万里盐麻吴蜀通。
京口云开春树绿,海门潮落夕阳红。英雄一去江山在,白发残僧立晚风。《多景楼》
天街凉雨晓疏疏,行客东归碧海隅。路自近关经北固,舟随远水到西湖。
诸峰乱后僧钟少,旧业年深塔树孤。早晚啼来龙河上,从师问道是良图。《送云上人归钱塘》
若耶旧隐白云中,布袜青鞋归意浓。已有清名高百粤,更令秀色满千峰。
柴门久掩藤遮壁,溪路重开雪满松。别后相思何处寄,月明唯有渡江钟。
《送赵鲁山山人自钱塘归越中旧隐》
京华与江表,相别又相望。唯有九霄月,共兹千里光。山空还独夜,水阔更殊方。顾影伫延停,不堪清漏长。《题千里明月画轴,寄濡侍者》
5,陈元赟(1587一1671 年),浙江杭州人。名珦,字义都号芝山、元赟、芝山道人、升庵、既白山人等。明万历四十七年随明朝使节赴日,后至京都,持福建总兵公文,来议倭寇事,成与林罗山唱和,见《罗山文集》。日本宽永年间(1624-1644)受聘于尾张(今名古屋)藩主德川义直,而后一直定居尾张。在日期间,结交了江户汉诗诗人石川丈山(1583-1672)、松永尺五1592-1637)等人。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之际,日本德川幕府正式下颁锁国令,陈元赟从此永驻日本。并持续辅佐尾张二代藩主德川光友(1625 ~1700),光友性好艺术,陈元赟传授该藩儒士汉诗、书法、经学长达二十余年,对日本的文学、书法、医药、拳法等皆有重要影响,著作有《老子经通考》《长门国志》《升庵诗话》《元元唱和集》等。
陈元赟在日本的影响主要在于诗文一途,且与日莲宗僧侣元政(1623-1668)关系极深。元政是一位杰出的诗僧,这一点是公认的。元政俗姓菅原,本名石井吉兵卫,京都人。原本仕于彦根落井伊直孝,后辞官游览山水,吟诗作文,并发愿出家。二十六岁在京都日莲宗妙显寺出家,后移居深草,修建瑞光寺。元政博通汉籍,雅擅吟咏汉诗和歌,他在诗坛取得不可磨灭的地位缘于其对“性灵说”的主张。元政传世著作甚多,佛学方面有《本朝法华传》《龙华历代师承传》《小止观抄》等,汉诗文集有《草山集》《元元唱和集》,和歌集有《草山和歌集》等。据《先哲丛谈》记裁,日本万治二年(1659)冬。陈元赟在名古屋初识元政,结为忘年交:
万治三年于名古屋城中,与僧元政始相识,契分尤厚。其平生所唱酬者,丛为《元元唱和集》行于世。元政诗文慕袁中郎,此邦奉中郎,盖以元政为首。而元政本因元赟知有中郎也。
引文:余自宽文壬寅仲春末旬入洛,与草山元政上人登山临水、啸月哦风。良辰美景、静室幽轩,吾两人未曾不聚,聚未尝不吟,吟未尝不和。唱和至九月未旬,长短各得百余篇,盖不啻伯仲之埙箎焉。
对于陈元赟的来访,元政特作诗《谢元赟来访》
京北京南天一涯,路分深草入三叉。人无世事交常淡,客惯方言谭每谐。
元亮命篮扶脚疾,子瞻放笔吐襟怀。烧猪沽酒非吾志,为设香山如满斋。元政《共阅古籍》
世事心灰久,读书眼未枯。案间缩华竺,签下溯唐虞。百氏趣非一,两人见或殊。胸天容万法,不择佛兼儒。
元政的僧侣立场和陈元赟的儒者视角,使得两人对同一古籍的见解偶尔也会有分歧,但这种思想的冲突与碰撞怡怡是二人共厨古籍乐趣之所在。如陈元赟《宽文壬寅五月十九日与元政上人会心亭共阅古籍》云:
万帙缥缃邺架余,上穷鸟迹下龙鱼。伽黎缝掖忘缁素,贝典芸编对猎渔。三眛个中心各会,联趺席上意同舒。大开四眼罗千古,尔我今为两脚厨。
开篇的“万帙缥缃”两句,足见二人涉猎书籍范围之广,而“联趺席上意同舒”则将二人读书生活之愉悦,尽现于眼前。因为陈元赟较元政年长,故元政在生活上也会特别照顾陈元赟,这从陈元赟所作《谢惠龙煤一笏》《谢惠管城一对》《谢惠香葅》等,都可以看出。
引文:余尝暇日与元赟老人共阅近代文士雷何思、钟伯敬、徐文长等集,特爱袁中郎之灵心巧发,不借古人,自为诗为文焉。今兹九月之初,既夜正长而风遽冷,寂寂不睡,灯下拥被,独阅石公之集,读至《别石篑》诗,忽感近日老人将有尾阳之行矣,因效石公韵,缀狂斐十首,以拟《阳关曲》。
《别石篑》十首是袁宏道与友人陶望龄(号石篑)交游三月有余,临别时所作。这十首体例不一,有杂言体、五言体、七言体、九言体、三言体,句数也变化多端,很能体现袁宏道“求新、求异、求奇”的写作倾向,以及充沛而又自由奔放的情感表现力。而元政的《送元赟老人之尾阳诗》十首,在诗体、用韵上与袁宏道《别石篑》十首完全一致,传达的意境亦十分接近,可以说是他与陈元赟交往四年以来,在模仿公安派诗风上的集大成之作。尤其值得称颂的是第六首:
水有沧溟栖万里鲸鲵,竹有嘉实止千仞凤凰。鲵得其处不羡人世界,凤得其实不愿人膏粱。天地之间物各有所主,奈何曲已随人而翕张。
这是一首九言诗,用韵袭自袁宏道《别石篑》第六首其诗:
南山有禽其字曰希有,北山有鸟其名日凤凰。两鸟排云抉雾入虛空,虚空莽莽四顾绝稻粱。下界岂无七寸之梗米,争奈网罗缬缬常高张。
袁宏道此诗借李白《大鹏赋》中希有鸟欣然相随登于寥廓的寓言,将自己和友人陶望龄比作希有鸟和凤凰,通过描述两种神鸟遨遊太空、俯视九州的生动形象,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宁愿弃官,也不忍受污浊官场束缚的志趣。该诗构想奇异,诗风突兀怪异,富有浪漫气息。元政《送元赟老人之尾阳诗》其六,也以“沧溟之鲸鯢”“嘉实之凤凰”自比,表现自己和陈元赟渴望超脱世俗之外,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的浪漫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第七首诗中也有鲜明表现,诗云:
西天圣,东土圣。一知妙,一知命。天下人,听两令。吾孰承,释为姓。公孰依,孔为证。孔若襄,释若盛。公强立,文昌祠。虽老矣,幸未病。
这首诗包括四小段,每段四句,一韵到底,结构严密整齐。元政在这首诗中说明二人宗教思想虽异,一为佛,一为儒,佛宗妙悟,儒信天命,但二人共游时能谈佛论儒,待他日共期儒释之盛。结尾“虽老矣,幸未病”则与袁宏道《别石箕》第七首尾句形成呼应。袁宏道诗云:
不即凡,不求圣。相依何,觅性命。三入湖,两易令。无少长,知名姓。湖上花,作明证。别时衰,到时盛。后来期,不敢问。我好色,公多病。
三言诗音节短促,转折轻便,但容易松散,难于控制,袁宏道该诗却写得自由活泼,极富新鲜感。尤其是第三段“湖上花,作明证。别时衰,到时盛”,仅十二字,却能以前六字承上,共叙二人畅游之愉悦;后六字作转折,通过时令推移和景物变化,转为抒情,暗寓哲理,却又保持全诗的整体艺术美。结尾一段,感叹可能成为永别,情真意切,能言人之所不能言,是全诗最为成功之处。
袁宏道用以表现委婉抒情和曲折记叙时,除严密结构外,还常于结尾处交换句型,以提高抒情的表现力和声调的节奏美。如《别石篑》最后一首,就变成五言三句诗,元政的《送元赟老人之尾阳诗》同样以五言三句的形式作结,诗云:
能早归来否?绾之祝早归,第三桥边柳。
短短三句,却力似千钧。情深至此,反而直白、简洁。陈元赟亦作十首回赠元政,表达了二人之间堪比袁陶的真挚友情。
其一云:“公是道安能说法,我非曼倩好诙谐。”其二末四句云:方言不须译,却有颖舌在。坐久笑相视,眉语神自解。”元赟对元政一样情深可叹,但在诗文表现技巧上显然尚有距离,周作人对二人诗作曾评价道:“元政受五山文学的流派,自有洒脱之趣。元赟则乙榜出身,犹多絷缚,二人虽同是景仰袁中郎者,其造就自不免有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