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就停船靠岸休息一会
一天下午,班里的阳光大男孩来找我问事情。他说话总是紧张地磕磕巴巴,就像是写字的笔断墨一样,我总会让他停下来,深呼吸重复把话说到比较流畅为止。那天也是如此,当我要求他重复说第三遍的时候,他突然就红了眼睛。
我问:“怎么啦?有烦心事吗?还是老师这样要求你重复说让你感到为难了?”
他哭了起来。我有些慌,毕竟过去一年里,他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性格活泼阳光开朗的男孩形象。
我把纸巾递给他。“你慢慢说。”
“老师,我……觉得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是在重复,感觉我做的这些没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我觉得……(学校的统一要求)没什么用,我想自己做自己的,效果更好。”
上课铃响了,下节课是物理课。我也不好耽误他上课。“你先回去上课,晚点我再找你交流。”
等我上完课,推掉了本要去参加了会,找来这个大男孩,一起坐下来聊了一个小时。
他说:“每天都忙着学习写作业,心里明知道是为了中考,却又觉得重复做着这些事很疲惫。”目标是那么遥远,而努力的过程又如此漫长,这种无力感我很能理解。“我感受不到意义。”
一个13岁的小孩开始思考意义了,并且为自己找不到意义感而痛苦。这也是一种成熟。
我理解他的痛苦,也无意用一些虚伪的谎言安抚他,那无异于饮鸩止渴。我告诉他,学习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枯燥的无聊的,也许我们应该给自己安排一个除学习以外的小活动,比如实践你的兴趣爱好,让自己在冗长的学习之余还能获得片刻的喘息和快乐。
小朋友又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以前学过弹吉他,可是我又弹不好。我还学过素描,但我也不知道那是不是我的兴趣爱好,因为是家长让我学的。”
我想到了之前读的《5%的改变》。也许不是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结果导向,都一定要是做得好才可以。很多时候家长教育小孩学习要认真努力,做到最好,过于强调结果,往往也失去了享受过程本身的快乐,甚至带来很强的挫败体验。
“弹成什么样才是好呢?考级的水平吗?可如果你自己弹的过程是放松的,快乐的,就算只是初级水平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看着他紧张的样子,而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在否定自己。
“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真正所爱的,那不如做一个实验吧?给弹吉他、画画、葫芦丝一个体验的周期,可以是三天,也可以是一周。体验完了再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判断自己在哪项活动里比较快乐进而做出选择。”这是我在《5%的改变》里学到的,我希望这个小朋友能松弛一点,不是事事时时都需要自己绷得紧张兮兮的。
我们聊啊聊,聊到他不哭了。小朋友和我说起了小学的糟糕回忆,被一个老师误会甚至于针对,让他一直都很难顺畅地表达,我找到了笔断墨的原因。一个老师,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给学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当老师,真难!
结束的时候,已近黄昏,夕阳从玻璃窗跳进来,撒下一地金黄。小朋友的眼睛不红了。“这节课没上不要紧,我和老师说过了,你就当自己出来放了会风,不要紧。”
是人,就总会有疲惫的时候,如果累了,就停船靠岸休息一下吧!毕竟路这么长,慢慢走,也来得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