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思考》摘要和笔记(20230927)
二、饮鸩止渴 1、状况描述 为解决一个问题,采取了一项短期内见效的对策,但长期而言,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后遗症,使问题恶化,不得不更多的使用这项对策,难以自拔。 2、行为模式 对于饮鸩止渴,往往可以从问题症状的活跃程度来识别。……问题症状在震荡中逐渐升高。 3、结构分析 问题症状的变化趋势有两方面:一是阶段性的缓解,这是因为有一个调节回路,可以短暂的解决问题;二是长期来看,问题症状持续升高,这是因为问题并未得到根治,而且产生了一个使问题恶化的增强回路。饮鸩止渴的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包括一个解决问题的调节回路和一个对策的“后遗症”导致问题恶化的增强回路。 值得注意的是,对策与后遗症之间有些时间延迟,往往导致人们意识不到二者的关联,致使一段时间之后,问题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就是“饮鸩止渴”基模名称的由来。 为了有效防止出现饮鸩止渴基模,相应的策略如下。 第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应利用集体智慧,尽量列出各种可能的“后遗症”及副作用,并在设计方案中周密安排,做出睿智的决策。 第二,如果可行,摒弃短期的“修补”式方案,关注长期的“根本解”。 第三,如迫不得已,可以采用“症状解”,但尽量只将其用于赢得寻找和实施长期方案的时间。 三、舍本逐末 1、状况描述 为解决一个问题,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治标”方案,在短期内快速见效。但如果经常使用这类方案,一些长期的根本性措施就会用得越来越少;一段时间之后,使用“根本解”的能力就会萎缩或丧失,导致对“症状解”的更大依赖。 2、结构分析 “舍本逐末”的系统结构至少包括两个调节回路和一个增强回路,如图所示。两个调节回路分别反映解决问题的“症状解”和“根本解”,而增强回路表示的是经常使用“症状解”而削弱了使用“根本解”的能力,导致“问题症状”恶化,从而更加依赖“症状解”的“副作用”。 由于“根本解”所处的调节回路具有时间延迟,其效果往往要花较长的时间或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实施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按照人性行为的基本规律“遵循阻力最小之路”可知,要采用“根本解”其实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实践中采用症状解更符合人性,能短期内迅速见效,至于长期的问题留给以后的人去解决。这是一种对现状无可奈何的默认,但凡有条件,都愿意采用根本解,只是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根本解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得已求其次,才用了症状解,并陷入饮鸩止渴的循环中。只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打破这种循环。】 与“饮鸩止渴”一样,有效应对“舍本逐末”的对策也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要想到你所采取的对策的各种“副作用”,尽量不要落入只消除症状的陷阱。 其次,要关注“根本解”。 最后,如果问题紧迫,由于“根本解”可能有延迟,可暂时使用“症状解”,以赢得使用“根本解”的时间,但千万要保持清醒,不要因问题症状暂时得到了缓解而放松警惕。 四、目标侵蚀 1、状况描述 为了改变现状,人们通常会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并采取措施去实现目标,这是主动变革的“根本解”。但是,实际情况未必总是如此。人总是有惰性的,正如俗话所说的“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参考“舍本逐末”的行为表现,目标或表现作为一个关键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最终会趋向于现状。 2、结构分析 按照人性行为的基本规律“逃避压力”,当目标与现状存在差距时,就会产生压力——这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的。因此,人们就会想办法来纾解压力,办法有两种:要么改变现状,逐渐趋向目标;要么降低目标。 按照上面所述的人性行为的另外一条基本规律“遵循阻力最小之路”,显然前一种方法阻力或难度大,而后一种方法阻力小。因此,人们在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引发的压力面前,通常采用降低目标的“症状解”。二者均是调节回路。 放松要求、降低目标可能是一个瞬间而轻易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存在目标被降低或标准被放松的状况,就要小心并反思是否陷入“目标侵蚀”基模。 要想避免“目标侵蚀”的状况,也必须关注且只采用“根本解”,即不管绩效如何,都要保持一个绝对的标准、自己预期的目标或愿景决不放松;同时,要不断地将目标与过去的最佳标准相对照,而不是和现实的或最差的表现相比。【有一句话说人生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目标侵蚀的过程。确定了目标就不要轻易改变,应该想办法去实现它,总会有办法的。这个过程会很长,也会付出很多的代价,但还是要继续走下去,才能实现它。】——“第7章 复杂背后的简单之美:系统基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