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情流露与(布列松)电影
日常中真情流露的话语好像很难特别漂亮或体面,只能简洁甚至土——当然这不是说文学中的真情流露都是虚伪的,不是说不要歌唱,也不是说情书里最好不要写诗(虽然很可能对方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在诗歌里夹了哪些深情的隐喻,但若确信对方听得懂的话还是写吧)——只是“与僵化的形式和框架遮没了一切的高雅文化相比,真情流露的模式表现得粗鲁不堪”——是日常语言的匮乏还是年轻的齐奥朗和同样年轻的我的共同匮乏还是所谓真情本就是普遍庸俗不堪的粗野与血与火,好像突然发现了某种和死亡一样普世的平等!那便是谁都会有对这过剩生命力束手无措的时候
先搁置谁对谁真情流露的问题,电影,在这点上似乎可以克服语言的贫乏,或者说不是克服,是将口吃的焦虑转换为身体的艺术,令真情流露无需再借助语词抒发而是顺影像时间自然摊开(或许再遭遇类似的口吃情境我便可以说:其实我是在最大程度地模仿电影!可惜届到真情的恐怕只有不存在的观众了)。布列松是怎么改编《白夜》的呢,陀布满激情的感叹号式语言在他这里等价转喻为了身体和冲动(若是侯麦来拍大概会是某种充分保留对白的时髦情节剧?idk)于是这时候我才明白他所谓的风格:也是所谓模特主义表演,究竟做到了什么,在(我看应归类为)情状-影像中完全草率却清晰地勾勒出了真情流溢的痕迹,画框内的一切物质其实并不是完全平等的(那其实意味着摄影机对其对象不感兴趣?),他对个别具体动作的关注中总是可以剥离出某种弥足珍贵的抽象性:Lancelot一层层脱下铠甲拥抱Guinevere算不算?尽管在朗西埃那里,这些只是“所有和更多的对立运动”以阻止事件的安排和意志的冲突,但我们完全可以先抛弃所谓纯粹电影与否之争论,看到布列松的影像何以在间离机制中创设出一种看上去完全不“真实”却最贴近生活经验的本真之语。
来自 豆瓣App
-
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0-06 13:42:14
-
杰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0-06 13:26:35
-
fvckmylifecan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0-06 10:34:22
-
Ta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0-06 10:09:37
-
异见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0-06 07: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