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八月半
中秋当晚,和密友往颐和赏月。
按照预先的计划,傍晚时分来到西堤,准备隔湖观月。而更多的追月人早已在此架好相机,准备捕捉最美瞬间。
也在这时,人潮里有声音兴奋地喊说出来了,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果然望到远远的湖东岸,一排低矮的树冠上伏着一只白色贝壳,起初还不觉得那就是,这么大,像是某栋建筑的房顶。但再细看时,也不得不信了。
我们好像都是第一次见到满月从接近地平线的天空升起,又隔着空阔的水面,更显壮美。直到这两天才想起有个比喻很贴切:像是在看演唱会,等待是候场,月出如开场现身;这歌手是听久了的,如这月亮是从小看久的,没有很激动,但仍满怀好奇和期待,像故友重逢,以这种隆重的仪式。
月亮逐渐高上来、小下去,白中泛起了微黄,夜色深了,映照着月光的那一道湖水也更宽阔明亮,在晚风下如烛火摇摇不息。借着灵动水光,月亮也妩媚起来,别具风情。恍惚间,我甚至错以为万寿山佛香阁中的彩灯也是因反射月光而亮。
待我们走过西堤,来到刚刚遥望的湖东岸时,又感受到了新的况味。
超出闭园时间很久,除了散步的周边居民,大部分游客早已散去。园中未装路灯,只有墙外街灯漏进来的橘光和月光照着石板路。远处的玉泉山,一片黢黑剪影,湖中月影已不见,湖水仍然暗暗翻腾,杨树被吹得哗哗作响。
月亮更高,变得和往常一样。绕了大半个湖,并没有很花时间,却像是从前半夜走到了后半夜。仿佛刚刚在西堤时是梦,此刻是梦醒,又觉得那会儿在人间,而现在身处异境。这到底是此岸?彼岸?
昆明湖和苏堤仿西湖和苏堤而建,这情景早在百千年前,已有人记了下来,秦观《龙井记》: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慧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一次游湖能赏得湖月三种风光,很满足。如果真的有遗憾,大概是没能乘舟在湖上与月共舞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