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古迹-北京篇之四:张之洞故居、僧王府、袁崇焕墓、左安门值房、法华寺遗存、几处CBD区域内的碑刻
什刹海、南锣鼓巷一带是现在最热门的老北京历史街区。胡同中保留着很多旧时王公贵族的府邸、官署衙门、名人故居的痕迹。那些有名的我就不说了。说两个不太起眼的地方。
张之洞故居
鼓楼大街,后门桥以南路西从第二个胡同口进去就是白米斜街。进去一点,路西就能看到一座朱漆大门,这就是张之洞故居的院门啦。这处旧居原本是个富户的宅院。解放后用作机关宿舍,里面的改建较大。所以只是登记文物。

张之洞是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科的探花郎。科举顺遂的他一入翰林就成为清流的领袖,十多年后,从山西巡抚任上开始成为“洋务运动”中后期的推动者之一。1884年,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广雅书院;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创办汉阳铁厂(发展为现在的武钢)、湖北枪炮厂(生产出著名的“汉阳造”),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兵工制造业打下基础。
张之洞常年在各处任职,并没有大建居所。1907年他奉召进京,出任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这时才以湖北善后总局的名义在京赁下这座宅子作为他的落脚之处。两年后,张之洞去世。再两年,清朝灭亡。
僧王府
在南锣鼓巷与交道口南大街之间的南端有一条炒豆胡同,胡同里有座“僧王府”旧址。僧王就是清朝晚期有名的僧格林沁。他是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儿的后代,生父虽然有四等台吉的爵位,但家境贫寒,少年时曾与父亲一起为人放牧。后来被同为科尔沁蒙古第十代扎萨克郡王收为嗣子,成为第十一代科尔沁郡王。所以他和其他养尊处优的年轻王爷不同,亲自带蒙古骑兵上战场,成为当时罕见的八旗劲旅。咸丰五年,因擒获太平军北伐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僧格林沁被加封为亲王。咸丰十年,僧王的蒙古马队在京东八里桥大败于英法联军的枪炮……到了同治四年,僧王在山东追剿捻军时中伏身亡,自此,八旗将星陨落。



炒豆胡同的这座府邸是僧王在京住宅,民国时被后人出售。解放后成为机关宿舍。内部改动严重。僧王去世后,朝廷建立专祠祭祀。地址在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现为幼儿园,不对外开放。

袁崇焕墓
如果你看过明清易代时期的历史或以这个时代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影视作品,一定会看到一个人物——袁崇焕。按传统的说法,袁崇焕在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成为皇太极最惧怕的人。为了除掉他,皇太极使了反间计,果然让疑心重又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中计,把袁崇焕凌迟处死。自毁长城的明朝当然不能长久,过了十几年后终于灭亡。实际上关于袁崇焕之死,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这里就不细说了。袁崇焕死后家人被流徙三千里,跟他从东莞老家来的亲兵佘义士偷了他被示众的头颅,悄悄埋葬在自家后院。并留下祖训,佘家后代世世代代在此为袁督师守墓。




袁崇焕墓在广渠门内的民居之中,修复后有了一座气派的广亮大门,门内是一座享堂,现在是袁崇焕生平展览,享堂后就是袁崇焕墓和佘义士墓。袁崇焕的是非就留给学者考证、评说。但从1630年到2020年,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的390年间,佘家十七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更让人感动。
左安门值房
很多人惋惜北京城墙的拆除,已经消失几十年的了,也不必再痛心疾首,更不需要嚷嚷着重建,没这个必要。请对幸存下来的城楼、城墙多一点关注吧。在左安门内大街和龙潭东路交叉口的路边,有一组平房,在周围的居民楼映衬下显得有点穿越感。这就是北京城墙唯一留存下来的值房—左安门值房。


所谓值房就是守城的官兵驻守、居住用的房屋。左安门值房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就是一座面阔五间的悬山卷棚顶房屋。本身作为古建筑来说的价值并不高。但作为北京城墙的遗存,其特定价值就很高了,所以在2013年直接从区级文保单位升为全国文保单位。目前是东城区图书馆的借阅处。这种把古建筑作为公共设施利用起来的做法,我是非常支持的。房子必须要有人气。关上门锁起来,雇个人看守,这不是保护,是摆烂。让古建筑能够和喜欢它的人们亲近,让它的建筑功能得到再利用,才是正确的保护之道。
法华寺遗存
法华是一个很常见的佛教寺院名,很多地方都有法华寺,北京就不止一座。海淀区,以前的崇文区都有法华寺。这里说的是崇文的这一座。寺院所在地就叫法华寺街。始建年代不详,清朝康熙及同治年间都重修,是北京南城的大寺之一。目前这座法华寺留存下来的建筑有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不过早就改为民居,并不开放。

法华寺在清代常被临时进京的官员作为下榻之处。1898年9月18日(旧历八月初三)深夜,谭嗣同夜访奉诏进京的袁世凯。力劝袁诛杀慈禧、荣禄,支持光绪皇帝完全掌权全面变法维新。袁世凯表示事关重大,需要筹划,又表了一番忠心,算是把谭嗣同稳住了;八月初四,袁世凯返回天津;八月初五,袁反复思忖后向荣禄告密。这之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荣禄连夜赶到颐和园,敦请慈禧太后回宫,囚禁光绪皇帝,罢免、搜捕维新派官员。八月十三(公历9月28日)谭嗣同、杨锐、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在菜市口刑场被砍头,是为“戊戌六君子”。

也有人认为袁世凯投宿的法华寺不是这一座,是内城报房胡同的法华寺。清代内城是八旗驻地,汉人不得居住。汉族官员不管做到多大的官,都住在外城。清后期有所松动,一些位列封疆的汉人重臣也能在内城居住。至于戊戌年的谭嗣同、袁世凯,他们虽然都是“简在帝心”的俊杰,但还算不上是朝廷重臣。而且可以明确的是谭嗣同当时居住在外城的浏阳会馆,而城门晚上是关闭的,如果袁世凯住在内城,怎么夜访。所以我觉得袁世凯住的就是外城的这座法华寺。
CBD区域内的三处碑刻
“金台夕照”碑,CBD核心区的北京财富中心楼下的休闲绿地里有一通石碑,上面写着“金台夕照”四个大字,碑额和碑身边缘都有残。“金台夕照”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为这八景都题写了名字并各做一首诗,刻于石碑之上,树立在八景所在地。200多年来,居庸叠翠碑已失;玉泉趵突、太液秋风两碑分立于玉泉山、中南海。游客能看到的是琼岛春荫、西山晴雪、卢沟晓月、蓟门烟树这几通。而金台夕照在哪里,一直都有争议。2002年,在北京财富中心的施工现场,意外挖出了“金台夕照”御碑。石碑原址保护,旁边的地铁站也被命名为“金台夕照”站。不过啊,盖章狂魔不但识别书画的能力有限,判断景观的能力也不怎么样。燕京八景中的金台夕照和蓟门烟树应该都找错了地方。他开心就好:)

星纳碑,在郎家园路与景辉街交叉口,万达广场的北侧。是清初工部尚书觉尔察·星纳的墓碑。星纳从努尔哈赤时就随从征战,此后作为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的部属入关,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立有军功。顺治年间曾任工部尚书。康熙十三年去世后葬于这里。
从顺治五年开始,清朝六部各设满汉尚书一名,俗称“满尚书掌印,汉尚书主稿”。也就是说满尚书的地位高,是部里的一把手;主持日常工作的是身为二把手的汉尚书。尤其是清初,满人都是武人,骑马打仗很擅长,面对工程、财政、刑罚、祭祀这些专业就不通了,需要娴熟业务的人才能把部务支楞起来啊~

沃岳氏旌表碑,在国贸桥东南招商局楼下。碑被一个玻璃罩完全罩住,是朝阳区级文保单位。旁边有说明牌。沃岳氏的丈夫席禧20多岁就去世了。娘家坚决要求她改嫁,被她拒绝.沃岳氏留在婆家守节,伺候公婆。康熙四十九年,亲族将她的事迹上报朝廷,为她争取到旌表。
这一带在清朝是郊外,斜对面的国贸,原址就是豫亲王家族墓地。所以我觉得很可能是沃岳氏去世后,族人把朝廷的旌表刻碑树立在她的墓前,算是告慰她几十年的坚守。

不起眼系列
不起眼的古迹-北京篇之三:显谨亲王衍潢墓、肃慎亲王敬敏墓、十方诸佛塔、八里桥、西会清真寺
-
philpl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0-13 20:09:03
倚窗闲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年最早的?还是最晚的樱花? (3人喜欢)
- 《致光之君》41-48集观后——青山依旧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